郑和七次下西洋,可谓是一桩堪载史册的千秋奇功。
永乐三年,郑和带领他的航海团队浩浩荡荡地从明朝出发,而郑和这一生也为此次行程付出了全部。
28年,郑和的人生全部奉献给了明朝的航海事业。而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大家也都众说纷纭。
直到1911年,英国海军在海岸线上航行的时候,打捞出一块石碑。多年之后,这块石碑倒出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封建王朝,朱棣作为上位的统治者,被传奇派遣郑和下西洋真实目的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就是寻找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明朝时期,朱元璋特别喜爱他的大儿子,满朝文武也都认可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百年之后,这个皇位必须是由大皇子太子来继承。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世间最难过之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的太子先他一步离开了这个世界。
太子死后,继承皇位的有两个人选。一个是朱元璋同样出类拔萃的四儿子朱棣,另一个便是太子的儿子朱允炆。
当时就有很多人觉得朱允炆的才华不足以撑起大明朝的帝位,有很多大臣都纷纷上书,想让皇四子朱棣继任大统。
可是朱元璋心里还是固守己见,觉得应该立嫡立长,于是便力排众议,在自己百年之后,立自己的孙子朱允炆为新任皇帝,也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建文帝。
可朱允炆称帝之后,朝政荒淫无道,甚至还迫害自己的叔叔,这让很多大臣都忍无可忍。
朱棣本就看不惯朱允炆的这种统治方法,早就有了取而代之的心,朱允炆的种种作死行为,无疑是给了他借口。
之后,朱棣便以清君侧为名义,开始和朱允炆上演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世间成大事者,大部分都是民心所向。朱棣由于得到了众多大臣的支持,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朱允炆可能觉得是失了面子,也可能是觉得落在自己四叔的手里不会有一个好下场。于是便在自己的行宫内点燃了一场大火,让这场大火焚尽了一切的痕迹。
等朱棣攻占建文帝的行宫之后,只剩下一地疮痍,满目狼藉。行宫内虽然燃起了一场大火,但是朱棣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他觉得他的侄子很有可能是趁乱已经逃出皇宫了。
朱棣做了皇帝之后,一直心惊胆颤,生怕朱允炆有卷土重来的那一天。
所以多年来,他一直暗中派遣人寻找有关朱允炆的一切消息。直到有一天,他听说在沿海地区有人看见了形似建文帝的身影。
于是,朱棣便认为自己的侄子一定是逃亡到了沿海一带。他便派遣多人,一直到沿海地带搜寻,可却始终没有结果。
想着自己的侄子很有可能是逃窜到其他国家了,若是得到其他国家君王的,肯定再跟他们明朝展开战争,对于朱棣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一件事情。
于是,朱棣便派遣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踪迹。
这是历史上流传最广泛的说法,但却始终没有找寻到建文帝朱允炆的身影,可能朱允炆就是被那场大火焚烧的,连一点灰烬都不剩了,也可能是他早已经厌倦了皇室的生活,躲在某个无名的角落,过完自己平淡的一生。
但是就在1911年,英国一个叫多瓦林的海军,在斯里兰卡南部高尔市的一个下水道,发现一块印有文字的盖板。当他将盖板拿到船上后,有经验的老海兵说道,看上面的一些文字和雕花,很有可能是中国古代的东西。
不过,在当时英国海军还没有出售古董的这种说法,所以哪怕知道了这个东西的真实来历,英国海军们也并没有上心,但多瓦林还是将他运回了英国。
后来经过研究上面依稀可见的文字,专家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
这块石碑后来被命名为《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从图片上就能看出,石碑一共用了三种文字记录。右边的波斯文和泰米尔文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已经难以辨认,只有左边的中文还算能够被识别出来。而这些幸运保存下来的文字,也揭开了那一段历史的真相。
也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让这段历史可以大白于天下,中文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学者依稀可以根据上面的文字辨认出上面记载的内容。
上面一共写着11行中文,一共275个汉字。意思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途经路过了锡兰山佛寺,在这栋佛寺布施的态度非常的虔诚,并没有大国欺凌小国的架子。
而且记录了郑和途径这块区域,还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贸易发展,给当地的一些农副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更多的可能性。
郑和的船队当时十分浩大,而且在没有闭关锁国之前的明朝,可谓是世界上最鼎盛的国家之一。可这样强大的国家却没有欺凌周遭的一些弱小国家,而是非常平等的态度,跟他们和平相处。
而且若是仅仅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话,政和也不用每一次出海都带着自己国家的一些农作物和其他国家的农作物之间进行交换。
这分明是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发展,也为明朝百姓们能够种植的作物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促进了周遭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这块石碑的记录揭示了除了要寻找建文帝这一个目的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明朝于周遭临海国家的和平以及它们之间的经贸发展。
而且朱棣一直被人称作是谋朝篡位,皇位坐的一直不是很牢固。派遣郑和下西洋更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宣扬大明的国威,宣扬朱棣的威名,堵住明朝的悠悠众口以及打消周遭国家的觊觎之心。
其实事情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天下百般事情都有两面,甚至是多面的可能。也许一开始,朱棣的想法确实很简单,只是想派遣郑和沿着沿海地区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棣也意识到了与周遭临海国家交流文化的好处,于是便一边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一边促进经贸的发展,这又何尝不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而最终世界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记住了明朝这样一个有血性的朝代。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