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知道1月15号那天在那个小宾馆的房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只知道这个孩子是我儿子现在的班主任曾经教过的,曾经和我家住同一个小区,据说一路到高中都非常优秀,都是班长,父母均是高知家庭,昨天我精神病院的医生同学打电话给我说这孩子去过他们医院,现在他爸爸也不知道怎么样,因为孩子的爸爸是位很有名的医生……我想这位母亲的精神状态至少在那个当下应该是不正常的,因为,天底下没有一个正常的母亲会忍心这么做啊。
如何防止这样的悲剧,作为一个家庭治疗师,我认真思考了这次《疗愈与孩子的关系》微课程,我相信所有现代的父母都需要学一点心理学,因为有时候在最紧要的关头,它或许可以挽救一个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第一课:从理解层次理论,揭示亲子关系困难的真相
疗愈和孩子关系的第一步,是知道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出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个理解层次理论,这个金字塔是一个很好的“镜子”,它会很清晰地揭示出我们和孩子的关系问题究竟是怎么来的,解决的方向在哪里?
如果没有这个金字塔,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是一些专业工作者都很容易陷入一个认知的误区,或者说我们脑袋中有一种惯性的假设,我们会认为如果一个家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出了问题,那通常就是他们之间的沟通有问题,好像我们只要改善他们的沟通方法就可以了。但其实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会觉得是不够的。这就好像一对夫妻,如果只是吵架,那改变沟通和帮助他们学会好的情绪表达是有效的;但一旦出轨,第三者插足导致的关系裂痕就不再是仅仅通过调整他们的沟通就能修复的了。
所以,我们来看一看理解层次的“金字塔”,非常重要。
我们说“如果亲子关系出了问题”,这属于金字塔的最底层:也就是“环境”层。所谓环境就是此刻发生了什么,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做咨询工作一对夫妻或者一个家庭来了,一定会问:发生了什么问题,你们面对什么难题,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你和孩子的关系出问题的,现在怎么样?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情况的出现?这个时候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的就是“行为”。也就是说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有没有哪些做法是糟糕、错误或无效地导致了现在问题的出现。比如说我们很多父母很喜欢讲道理(说教)、和别人比(树榜样,别人家的孩子)、这这两个还稍微好一点,至少还没有上升到暴力,有的父母就比较暴力了,他们监控(过度关心)、指责(批评)甚至包括了打,这些就是不良的亲子沟通,沟通沟通,沟了如果通了才叫沟通,不通的,你每天就只是在沟而已,日复一日没有效果,可能还有反作用。
第三层:能力。很多家长会说,我也想通啊,但怎么努力都通不了怎么办?确实,比行为更重要的是“能力”,因为决定一个人能不能真正做到的,是一个人的能力。沟通也好,辅导孩子作业也好,很多家长对孩子作业问题都很头疼,据说还有被气到心脏搭支架甚至出家的,家长都知道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耐心的听孩子讲话……但是,真的做起来,你发现很难,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因为沟通是一种行为,但是情绪管理是一种能力、作业辅导也是一种能力、了解孩子的需求发现他的思维卡点更是一种更高的觉察能力。不是所有人,都已具备了这些能力,能力很多都不是天生的,它是我们后天的选择锻炼和发展起来的,于是这就涉及到……
第四层:人的“信念和价值”。决定一个是否会去会去发展自己能力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想法和信念:这事有没有必要学、做了有什么用?如果一个男人觉得“养孩子那是女人的事”,那这个父亲就不会去发展自己和孩子相处或教育孩子的能力,在中国,“父教缺失”是很严重的,最经典的中国问题家庭配置,往往是“一位缺席的父亲+一个焦虑的母亲+一个失控的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很多父亲是不会(环境层),有的父亲是学不会(行为层),还有的父亲,基本是活着的牌位(身份层)。
比“信念”更重要的是第五层:“身份”。因为一个人的想法,是由这个人的“身份”决定的。我们常看到许多员工对单位不满对领导不满,但可以这么说,当这个员工自己成为这个单位的领导的时候,他的很多想法做法会和现在的领导一样,这就是俗话说的“位置决定脑袋”。在那些亲子关系严重障碍的家庭里,父母常常都不是“父母”,他们有着各种奇奇怪怪的“身份”。
第一个错误的份:老师。我个人觉得挺害人的一句话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常被一些流行的育儿理论引导,却很少人思考理论的合理性或者说弊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父母,为什么、有什么必要去成为孩子的老师?孩子们一路长大,自然会有很多的老师。师者,传天理、启民智、解心惑,从古到今,我觉得它都是一个专业性很高的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随随便便都能被称为“夫子”。老师,可以有很多位,但父母,却是唯一的。一旦父母不当父母,当了老师,那孩子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心理意义上的孤儿,流浪儿,他们心理问题、内心的安全感和对爱的渴望和缺失将因此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这就是许多教师家庭的子女反而容易出心理问题的根源。
还有另外的错误身份,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展开细讲,但需要带一带,比如说父母变成了“保姆”,就会养出唯我独尊的王子公主,长大后一身病;父母还会因为自己和伴侣的关系不好,然后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心灵伴侣情感寄托,长大后婆媳关系问题是免不了的;还有的父母因为自己从小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于是他们潜意识中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父母那样能保护自己、照顾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变成了“父母的父母”,少年白发,没被压垮的也可能“不孕不育”,他们不想生孩子,因为再多一个,生命不堪重负。
这些错误的身份都将导致对养育孩子不合理的信念,孩子无法成为孩子,也就很难成为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成为他自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也会困难重重。
总结一下,在亲子沟通中,有三大要素:态度、关系和方法。关系重要于方法,态度重要于关系。不论方法多么科学,没有好的关系都派不上用场;不论关系维系得多么亲密,没有好态度也不会长久。而最错误的态度莫过于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满足自己虚荣心、实现自己心愿、争得面子的“工具”。
这就是理解层次理论的最高层,如果父母的精神世界里,他与世界的关系是“竞争和得到”,他与孩子的关系是“主人和所有者”……这种疯狂的精神状态几乎是一切亲子悲剧的根源,在此我送出纪伯伦在《先知》文集中的《孩子》一文,希望大家在第一课牢牢记住这句话: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借由你这通道来到这世界上,但他,却不属于你 。
这就是为什么,“亲子之爱,是这辈子唯一指向分离的爱”。
纪伯伦《孩子》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弓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在手中弯曲吧,
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