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小区被封了,想不到,难倒她的不是买菜做饭,也不是儿子的学习。
而是和儿子的关系。
因为没办法出门,朋友只能在家办公,本来工作事务多,忙得她焦头烂额。
加上儿子上网课效率又低,一道四年级的数学题磨了半小时才解出来。
所有的不顺心加起来,就是压垮她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那晚,她对着儿子破口大骂,用词尖锐又刻薄。
平复情绪后,她一眼看到满脸委屈巴巴的儿子,想说什么,却被儿子回了一句“坏妈妈,我讨厌你”。
接下来的三天里,儿子都不愿理睬她。
朋友细思自己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深知已经狠狠伤透了儿子的心,无比后悔。
事实上,类似这种“刀子嘴”父母,并不是少数。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
“我认识到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巨大影响,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却是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是时候,好好正视这个问题了。
不会说话的父母,
孩子输在哪里?
美国教育家斯特娜夫人在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男孩:
他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经常在和别人交流时用“笨蛋”的词,甚至还喜欢虐待小动物。
原来,他的鲁莽和粗暴,都跟爸爸有关。
日常里,爸爸对他说话也很不客气,经常打骂,所以他很自然效仿了爸爸的行为举止。
当斯特娜夫人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小男孩并不觉得羞愧,反倒得意洋洋。
很多时候,总说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孩子怎么样,多少能反映出父母的样式和水准。
父母越是不懂得好好说话,滥用自己舌头上的权柄,越容易把孩子引导到错误的方向上,影响他和别人的交往。
节目《不要小看我》中,男孩雷雷个性冲动,常常把“滚”、“笨蛋”挂在嘴边。
大家都诧异,年纪这么小的他为何说话没有分寸,轻易就和别人发生矛盾起冲突。
结果同样发现,雷雷的言行和妈妈日常的表达很像。
在家里,妈妈经常无意识地把“滚”“大笨蛋”挂在嘴边。
或许在她看来,这些话无伤大雅,像是撒娇一样。
但对雷雷来说,是妈妈评价自己的标准和对自己看法的表达,传递着负面信息。
所以当他被冒犯,或感到不开心不舒服时,自然而然会选择同样的方式和别人沟通。
他根本无法辨别妈妈说话背后的动机,只觉得妈妈这么说,自己也可以这么讲。
结果许多不好的词汇、不尊重别人的方式,全盘被他吸收复制,导致他成为一个低情商的人,没人愿意跟他交往,就连老师也习惯误解他。
畅销书作家卢志丹说:
“父母的语言是雕琢孩子成才的最锐利的刻刀。语言的力量无穷大,足以影响孩子一生。”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怎么说话,他就学着那样说话。
无法说正确的话,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造就的只会是同样讲不出好话的孩子。
父母的“刀子嘴”
100%的刀子心
前段时间,浙江一个10岁男孩本该去上学,却突然选择改道去派出所。
在民警的耐心引导下,得知他在家经常被妈妈打骂。
事发前一晚,他因为做错几道题,惹妈妈大发雷霆不高兴。
以往妈妈不管怎么打怎么骂,他都默默忍受,不做任何反抗。
可这一次,他实在忍无可忍,实在搞不懂妈妈为什么那么凶那么可怕。
一想到就委屈,心一横干脆离家出走,不想再见到妈妈。
看到这样的新闻,实在好奇,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和绝望,才令到不过10岁的他做出冲动之举。
但仔细想想,任何一个正常心理状态下的孩子,肯定都受不了父母的指责和谩骂。
知乎上一个网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每每想起都无比动容。
那时自己刚上3年级,父母感情不和离异,她被判给了妈妈。
原本以为,母女俩在一起生活,远离那个暴力、酗酒的爸爸应该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然而万万没想到,离了婚之后的妈妈性格大变,心情不好就喜欢骂她,对着她发泄情绪,还怪她连累自己,有她这个“拖油瓶”没机会去追求新的幸福。
每次被妈妈训斥、打击,她就觉得自己糟糕透顶,不值得被爱。
一方面活得特别自卑,另一方面又很怀疑妈妈究竟爱不爱她,至少从妈妈的表达里,她感觉不到任何爱意。
许多年后,她上大学去了远方,妈妈倒也经常给她打电话,叫她有空多回家。
还向她道歉,说以前说过的伤害她的话都不作数,别往心里去。
可她完全做不到,因为妈妈每一句的中伤,每一个词的严厉,早已刺痛了她的人生。
心里的创伤,很难修补。
直到现在,她一直没放下,也不愿意回家见妈妈。
有句俗话说,刀子嘴豆腐心。
其实在很多被刀子嘴伤害过的人看来,对方明明就是刀子心,不然不会用那么可怕的话来打击和戳痛自己。
不管怎么解释,有些话就是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
父母充满戾气的语言,毁掉的不仅是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还有和孩子此生的关系羁绊。
向孩子表达,
需要更多温柔和爱
做父母的,爱孩子的心肯定比别人更多更强。
但不是整天将“我爱你”挂在嘴边就是对孩子的爱。
相反,认识到自己语言的影响,管好自己的嘴巴,很大程度上,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如今疫情防控期间,很多父母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的时间变多了,交流也多了。
这就需要父母们快快掌握说话沟通的技巧,表达对孩子的温柔和爱,促进彼此间关系的建立。
在此,分享北师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宋振韶在《老师,请回家》提到的“亲子沟通四要素”:
1、事实谈清楚
对于孩子的表现,做的事,父母不要急于评论,而是讲清楚事实情况。
一旦评论,孩子要么被父母赶到对立面,要么没办法引发重视从而做出行为上的调整。
只有从客观角度让孩子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才能够冷静思考问题。
2、感受说明白
人非草木,特别是孩子表现不如预期时,父母心里肯定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这时,要懂得将两者作区分。
父母肯定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比如“我觉得很不被尊重”、“我看你还没写完作业很担心”。
说明白,是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行为的接受程度。
但千万不要用激烈或暴力的行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以免孩子害怕的是父母的行为,而不是自己做某些事情的后果。
3、需求端出来
父母有教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所以有哪些事情需要孩子提升,改变或继续努力的,要让孩子知道。
毕竟孩子的认知和觉悟没有父母那么高,有些父母想当然的问题,孩子未必能考虑到位。
所以和善地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是父母履行职责的关键。
4、请求非命令
心理学家默娜·舒尔强调:
“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辞上表现出攻击性。”
父母的语言表达中,一定要多一些“客气”,少一些权威。
表达请求时要具体讲出,像“请你做XX”,把意图直接传递到位,减少孩子的猜测和解读。
这才能更好地促进彼此的沟通,让大家互动更加畅通无阻。
结语
“为了孩子,家长必须重新当一回学生,成为真正懂得孩子、懂得教育的人。”
沟通这件事更是如此。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说话的技巧,更无法确保口里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能造就别人。
但既然身为父母,肩上扛着培养孩子的重任,那么总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让自己的方式能够适合孩子的成长轨迹。
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愿意重新当一回学生,努力认识和了解孩子。
那么未来,一定会懂得保守自己的口,说出造就孩子的好话,托举孩子的未来,一路见证他走向成功的巅峰。
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