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免不了要说话,那么多说好呢,还是少说好呢?我们先来看一个在《墨子》这本书里的《多言何益》的典故。说的是墨子的学生子禽,向老师请教:”多言有益乎?”,意思是: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说:“虾蟆蛙黾,日夜恒鸣。口干舌擗, 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意思是:“蛤蟆、青蛙之类,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叫声。再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为之振动,人们闻鸡起舞。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益处。”
在《论语·季氏篇》中,讲了一段“侍于君子有三愆”的话。孔子说:“侍于君子有三愆”,意思是:“侍奉君子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这里的“君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上级、父兄、长辈和有地位的人,“侍于君子”的“侍于”可以理解为侍奉或者陪伴。“三愆”的“愆”是过失和错误的意思。接下来,孔子便说了“三愆”的内容:“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翻译过来就是: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心浮气躁、毛躁、草率;话已经说到那了,该你说你却不说,这叫隐匿;不看别人的脸色,张嘴就说,这叫瞎子。”
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画面:“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有三个客人对刚满月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展望。第一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便得到主人的一番感谢。第二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自然也得到了主人一番感谢。第三位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这下子捅了马蜂窝,遭到大家一番痛打。咱们套用孔子的话,前两位客人属于“隐”,尽管他们说了好听但又很虚伪的话,还是得到了主人的感谢;第三位客人属于“瞽”,说的虽然是将来的必然的实情,但由于不顾及主人面子,实在是愚蠢,自然就遭到了一顿痛打。
在《论语·为政》中记载了一个叫“子张学干禄”的事,说的是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才能获得官位和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孔子告诉子张说: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没有疑问的要谨慎地说出,这样就能减少因说错话而带来的过失;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没有疑问的要慎重地去做,这样做就能减少悔恨。在言语上减少过失,在行为上减少悔恨,官职俸禄就在里边了。
由此可见,说话不在多少,而在于你怎么说,什么时候说,我觉得有四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孔子说的“讷于言”,说话要谨慎,正所谓“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二是墨子说的“言之时”,话要说切合时机,不要像蛤蟆那样整日叫个不停,要像雄鸡那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三是孔子说的“言寡尤”,要力求减少语言失误,要先慎思,然后在慎言;四是佛家说的“不妄语”,要不打逛语,不说胡话、瞎话、狂话、假话、傲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