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诸葛亮与李严的斗法是使蜀汉政权与曹魏的斗争也变得扑朔迷离……间谍,内奸,双面间谍都会面临生死的考验,他们的生命似乎微不足道,犹如蝼蚁。
但诸葛亮自己都说——
“人是最重要的!”
“三分天下,扩充地盘,江山易主,没有人的土地,要这些又有何用?”
《风起陇西》可能会颠覆我们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
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就已经让荀诩的父亲暗查刘备的为人,以便确定刘备的“仁义”是否是虚有其表……目的是为了自己能够找到民主,以便让田间的农夫吃饱饭,有车有房有钞票,安居乐业!
为了这个理想,诸葛亮跟随刘备,东结孙吴,抗击曹魏,寻得一处安身之所,定居川蜀;
为了这个理想,他不辞劳苦,深入南蛮,七擒孟获!
但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一切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蜀汉政权内部的荆州集团和本土化的川蜀派开始了明争暗斗的朝堂倾轧,要么东风战胜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诸葛亮李严双方势力,视同水火,大战一触即发。
争斗的焦点在于对情报机构司闻曹的控制权!
谁拥有这个中央情报局的控制权,谁就能够安插自己的亲信,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李严似乎非常着急,虽然与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但他对蜀汉政权和刘禅的影响力却微乎其微。
李严主张为刘备夷陵之败报仇,进攻东吴而不是北伐曹魏;他希望抓住诸葛亮的战败失误,趁机扳倒他,西风压倒东风,取而代之。
剧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街亭失守,诸葛亮自降三级,司闻曹主管易手……李严似乎洋洋得意,一朝得势,将要对荆州集团和诸葛亮的势力进行一番清洗……这当然包括对司闻曹那些明的暗的,内勤的外勤的小喽啰们,展开一轮大换血!
白帝陈恭暴露,不得不离开经营多年的曹魏地下情报线,顶着叛变的头衔回到蜀国,调查烛龙身份,以便自证清白;
司闻曹从曹椽冯膺开始,自上而下接受内审,调查,或调离岗位或终止任务……
一切也只是刚刚开始,李严还有后手!
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积极筹备第二次,准备数万军马偷袭陈仓,这一次也失败了……闪电战变成了攻坚战和蘑菇战,天寒地冻,粮草不济,只得撤军。
而负责这次北伐情报工作的正是李严管辖的司闻曹,他难辞其咎!
而负责北伐粮草的也是李严的侄子亲信,他在劫难逃!
最后的结局与历史上相同,李严被罢官贬为庶民,东风压倒西风,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完胜本土化的川蜀集团。
这就是诸葛亮要的结果!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其实他早就运筹帷幄,提前为李严及其党羽布下了三个陷阱:
李严想得到司文曹的控制权,诸葛亮给他;
李严想负责油水较多的物流运输和军备物资采购,诸葛亮也给他;
李严安插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谍报人员,诸葛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
攘外必先安内!诸葛亮深知此中道理。
这盘棋早在数年前,诸葛亮就已经落下棋子,四个计中计——
让中都参军狐忠接近李严,设法获得他的信任,成为他的心腹,投其所好,为他清洗情报组织司闻曹,让李严误以为已经大权在握,形势一片大好;
故意贬斥丞相参军李邈为庶人,让他走投无路,投靠李严,获取信任,成为他的左膀右臂,掌控军权。
同时让狐忠暗中投靠曹魏,以街亭失守为代价,获得对方克格勃组织头子郭淮的信任,从而为将来李严叛国投敌,搭桥铺路——狐忠这个三面间谍,“烛龙”并不是他唯一的身份。
由此可见,《风起陇西》诸葛亮排斥打击政敌的布局才是这部剧的主线,陈恭,荀诩,只是“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中的两颗小“卵”而已!
但这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诸葛亮,还是当年的卧龙吗?
以当时蜀国的国力根本无法与曹魏对抗,北伐只是以卵击石……也许他早就看清楚,阿斗是真正的扶不起,只有曹魏才能够统一天下,于是不辞劳苦的去骚扰曹魏,不断地提醒曹魏要尽快占领蜀国,统一天下,让老百姓有房有车又有田!
民为贵,社稷次之!孟亚圣早就这样说过。
这也是一种实现理想的道路……是囚徒的自赎之路!
诸葛亮不可悲吗?
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