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妈:真正爱孩子,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赞赏,打击式教育 ,永远教不出幸福的孩子。
作者:水京雨(爸妈精读作者)
最近在看综艺《女儿们的恋爱》,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莎旻子,在恋爱中她很爱浪漫,要仪式感,甚至爱得很卑微。
两人是姐弟恋,但看李莎旻子,完全就像在照顾儿子,想给老樊一个惊喜,李莎旻子又是开车,又是整理行李。
还安排有音乐的餐厅,结果老樊不但不领情,还各种不耐烦,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女朋友难堪。
在节目中李莎旻子更是伤心落泪,感觉男友不够爱自己,难过到低头哭了,老樊的反应不是安慰女友,而是想要离开罢录。
而在近期的节目中,李莎晏子终于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知道很多很多的问题,都是来源于我没有安全感。”
此时坐着观察室的李爸爸,心疼地表示:“我们从小给她的,都是打击性教育,鼓励得很少很少。”
李爸爸的这段话,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网友茹果说:“我小时候就是这样一直被父母打击长大的,所以我一直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自信。”
网友拒绝说:“我从小就是被我妈打击过的,只会打击我,说一些难听的话。”
一项调查显示:75.6%的孩子,都不同程度地被父母打击过。
人格的形成总是与家庭脱不开关系的。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写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想要快速摧毁一个孩子,你就狠狠地打击他
去年《爸爸去哪儿6》“杨烁打击式教育方式”很快上了微博热搜。
网友纷纷表示:心疼杨雨辰。
杨烁在节目里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众怒呢?
选房子是《爸爸去哪儿》节目组的传统保留环节,小小的杨雨辰想选择5号。
被杨烁问及为什么要选择5号房的时候,孩子笑着说:“因为5是我的幸运数字”,稚嫩的脸上带着憧憬与期待。
就在这时,一盆来自父亲的冷水迎面而来:“那5是你的幸运数字,不是我的幸运数字,我还想选1号呢。”
发现5号房是最偏远的房子时,杨氏打击在路上再次开启:“你不是5号是你的幸运数字吗,太棒了。”
好不容易到达了5号房,杨烁在屋顶上再次问小雨辰:“下次你选几号?”
当小雨辰弱弱地说出1号的时候,杨烁脱口而出:“下次1号在最远”,狠辣严厉的面部表情配上无情地嘲讽话语,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窒息”。
节目中,几乎到处看到杨烁打击孩子的场景:衣服没有整理好,要打击;走路内八,要打击;
走路比自己慢,要打击;叠衣服慢,还要被打击……
而孩子呢,总是可怜巴巴的样子,那是永远不被父亲认可,一直在被花样打击的委屈!
杨烁不爱儿子吗?
不是的,他非常爱,或是越爱,越肆无忌惮。他认为,对儿子严厉点,他才能成才。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打击教育,在现实中,很多父母都在犯着杨烁的错误,他们把“打击教育”奉为圭臬,认为这些言语上的刺激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帮助他们成才。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父母的打击,就像一剂毒药,摧毁了孩子自信,也斩断了孩子的潜力。
从我记事起,我的父亲就一直打击我:“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能学,笨得像头猪”,这些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
长大后我的外表看似坚强,实则内心脆弱,每每做任何事情,只是想让父亲满意,从而赢得肯定,终其一生都无法解脱。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如果持续打击孩子,会使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
- 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怎么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有一个高赞是这样说的:“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地体现出对子女的否定。”
很多父母以为这种打击式教育是“为了孩子好,怕他骄傲”、“激励孩子,变得更好”。
父母总是把否定与激励混在一起,企图让孩子愤怒而屈辱地努力着。
对于孩子来说,打击教育和赏识教育的区别不仅仅是孩子听了之后的感受,更长远的影响是在孩子成人之后。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森针对1~6年级的小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在小学1-6年级中抽取了20%的学生,随即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很有发展潜力,要求老师不要告诉学生。
8个月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智力测试。
结果发现,被期望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被期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智力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倾向,在智商中等的学生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而且从老师所作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这些被随即选中的学生表现出更有适应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强。
这是因为老师们对哈佛教授的智力测试深信不疑,他们认为名单上的学生都是出类拔萃的,无意间会对这些学生期望提高,这些期望会随着老师的预期、提问和肢体语言等传达给学生。
也就是说老师的行为无形中塑造了学生,这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望效应。
后来,人们在皮格马利翁的理论上提出了赏识教育。
在《亲爱的小课桌》中,徐敬凯因为经常遭受到妈妈的打击,缺乏自信,甚至自卑,拒绝在大家面前表演节目,总是习惯于把自己隐藏在小小的角落里。
当傅首尔来到之后,她开始赏识徐敬凯,得到夸奖的他加速写作业的速度,作业得到提升,加强了孩子的信心。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 聪明的父母学会赏识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赞赏,就像植物需要水。”
有调查显示,很多父母不是不想赞赏孩子,而是不会赞赏孩子。
首先,表述赞赏要具体,要真诚。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听到的更多的是基于过程的称赞,他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
孩子的抽象思维不发达,当他们接收到“听话”这个笼统的词语,只能模糊地判断这个词是“好”还是“坏”。
因此父母在表达自己赞赏的时候,描述一定要具体,比如:“你今天比昨天提前起床,有进步,妈妈真为你高兴!我相信你会慢慢做到按时起床的。”
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懂,如果父母只是随口敷衍“你很棒”,甚至都不看孩子一眼,那必然是不起作用的。
只有父母“真诚地赞赏”才是孩子最乐于相信的。
其次,发掘孩子潜藏的闪光点,激发孩子的潜能。
近日,随着电影《皮皮鲁和鲁西西》的热映,郑渊洁老师独特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再次登上热搜。
郑渊洁的儿子郑亚旗,从小就不喜欢学校,更不喜欢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得不重复大量习题的学习方式,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很一般。
在过完六年痛苦的小学生活后,郑渊洁尊重儿子的意愿,决定不让他去上学,而是留在家里自己教。
在这个过程中,郑渊洁发现了儿子的创作天赋:
郑亚旗15岁时,说服郑渊洁出连环画版童话,17岁时帮郑渊洁开个人网站,22岁时说服郑渊洁创办《皮皮鲁画册》,为爸爸的作品搬上荧屏奠定了基础。
北大教授丁延庆曾说:“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地方,甚至有过人之处,父母不能用单一的尺度来看待孩子,应该善于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优势,找一个最适合他的路径来协助他,鼓励他。”
最后,父母学会当着众人的面赏识孩子。
朋友马姐的女儿,成绩优异自信活泼,我问她:“你的教育秘籍是什么?让我也学一学。”
马姐笑着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当着孩子的面,对旁人称赞孩子。
这样,孩子就会认识到,原来妈妈真的认为我很听话,所以经常称赞我;另一方面,孩子在众人面前有“面子”,体会到了“表现好”的好处,这种成就感 ,就又变成了进步的动力。”
所以,当别人夸赞孩子的时候,请大胆地接受,学着当众人面前夸一夸孩子。
- 愿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都过得幸福
美国的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曾说过:
“可以有很多方式,让孩子丧失自尊心,但是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却是一个缓慢而困难的过程,不要过于打击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学会尊重孩子。”
真正爱孩子,就少一点打击,多一点赞赏,打击式教育 ,永远教不出幸福的孩子。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以待,在未来的日子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