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意中做危险的事情怎么教育(教孩子遇到危险怎么办)

近日看到一个新闻,深圳26岁的林先生多年来反复患上肺炎,他也多次去医院检查,但一直没能找到原因。这次,他又因为肺炎来到医院检查,CT结果显示,小林肺里似乎有个东西,一番仔细检查过后,终于确认导致小林反复患肺炎的元凶——哨子!原来,林先生在6岁时吞下了一个哨子。由于年少怕事,他当时没有告诉父母,这一瞒,就瞒了20年。

林先生的这个经历,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几件往事。我上小学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鸡娃”为何物,每天放学前作业就写完了,放学后也不回家,就跟同学或邻居的小孩儿一块儿疯跑疯玩,磕磕碰碰也在所难免,总要发生点类似膝盖磨破之类的小事故。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特别紧张,第一反应通常不是伤口会怎么样,而是妈妈知道了可怎么办!这种情况下,轻则骂,重则打,肯定不会轻松过关。

所以,在我小时候的认知里,犯了什么错或者惹了什么祸,除非被当场发现或者严重到无法掩饰,否则坚决不能让家长知道。我想这个不小心吞下了哨子的林先生,会不会也是出于这种心理,所以选择了隐瞒。

天下的父母,爱子女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可是,有些爱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安全,但有一些却成了以爱为名的伤害。长大后的我们自然明白,哪一次打骂孩子的时候父母不是带着心疼。可面对父母的打骂,小时候的我们感受到的可能只有害怕。虽然,父母的初衷是想用这种方式让孩子记住:以后一定要学会小心一些,让自己不要再受伤。因为他们很相信一句老话:打打长记性!记性倒是长了,但记住的是:如果惹了事儿,千万不能告诉家长。

父母这一近乎本能的反应,却让孩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犯错=受罚。而事实上,哪一个孩子不是在大大小小的错误里慢慢长大的呢。只是有些孩子在这些错误里收获的是成长,而有些父母的做法却让孩子不但失去了成长的契机,还形成了对错误的错误认识。

对待孩子的犯错,我们要秉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原则。每个孩子天性不同,有的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也有的活泼、热情、充满沟通欲望。面对不同个性的孩子,我们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区别。就像《小欢喜》里的方一凡和林磊儿,一个古灵精怪,喜欢调皮捣蛋;一个个性温和、听话懂礼貌。平时沟通和教育的方式自然应该有所区别。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有的需要警戒,而有的则需要安慰。

再者,对面出现的问题,也需要弄清楚其产生的原因。如果是无意中、不小心导致的问题,要学会谅解,孩子毕竟还小,有一些危险、恶果不在他的认知范围内,如果平时也没有就此做过特别强调,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有时候,我们看到面前的一团糟,往往会失去控制,直接批评,而弄清事情的真相后又后悔不已。如果可以克制三秒钟,先问清楚原因,那么孩子就不会错失一次成长的机会。

孩子犯错后,我们看结果,更要明原因。如果不问青红皂白、一味批评责骂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管我们本身是多么爱孩子,不愿让他受到伤害,而事实上的伤害已经形成,而逃避、掩盖就成了他们犯错后的自然选择。

上文中的林先生已经做了手术,哨子被顺利取出,右下肺也得到了彻底清洗。他表示,现在自己的身体好了,说话也变得有力气了。这是一个让人欣慰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希望父母能够成为孩子倾诉和求助的第一对象,少一些遗憾和无法挽回的后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8日 上午7:09
下一篇 2022年5月8日 上午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