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朋友约饭,闺蜜跟我哭诉:
从儿子三岁她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可现在眼看都六岁了,很多事情还是需要大人催催催,这都三年了,为啥好多事情还是不能做到自觉、主动啊?
比如晚上的睡前准备,每天都是标准的一套流程,其中喝奶、讲绘本等,不用说都记得门清,到点就开始自己张罗了,而刷牙、上床睡觉等,却总是叫着、喊着,十次八次也不做……
另外一个朋友冷笑一声。
你想多了,你才哪到哪啊,我这老大都十二岁了,照样是不想做的就不做,指望他们自觉,且等着吧!
我现在是“虱子多了不痒,账多了不愁”,老大老二每天各种事,我还要工作、收拾家务,哪有功夫纠结这么细,还不够麻烦的,差不多得了!
天儿聊到这忽然感觉自己未来十年都没指望了,说好的孩子长大后当妈的就轻松了呢?
关于孩子自觉这件事,后边的朋友说对了一半,指望孩子自觉的确“没戏”,不如放平心态;但因为“没戏”就怕麻烦,不作为,却是不对的。
这就详细跟大家聊聊,为什么。
01 孩子是没有“自觉”能力的
之前我们说过,孩子的成长是有着特定规律的
为什么6岁是学龄前,7岁就可以正式上学了?因为设计是符合了孩子成长规律的。
6岁前孩子的左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客观条件导致他们无法理解一些知识、无法明白一些事情。
对于成人来说小菜一碟的事,他们却觉得比登天还难。
但让人惊奇的是,很多5岁学起来特别难的知识,比如十以内加减法,如果放到7岁学,却能够易如反掌。
这就是大脑成长规律所致的。
大脑中,左脑是主管逻辑思维和记忆的,右脑主要是负责情绪、感官、想象力等。。
按我们日常做的事情来划分,可以简单理解为,左脑主管该做的事,右脑主管想做的事。
而我们常说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范围上讲,属于“该做的事”。
所以很“残忍”地告诉大家,6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自觉能力的,大家就别奢望太多了,每日放平心态协助孩子完成各种该做的事即可。
那是不是一旦到了7岁孩子就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能要求他们了。
慢着!
开头朋友家12岁孩子情况也属常态。
严格来讲,大脑真正发育完全一般是到18岁,6岁左右的时候基本就能达到成人水平的90%左右。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入7岁,孩子的行为意识就能跟大人媲美了,因为除了客观的大脑发育,经验和阅历的影响,因果关系的认知,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觉能力。
有专家表明,孩子至少要到十五六岁,才真正具备自觉性。
而且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自觉的孩子,每一个自律孩子的背后都有着不放弃的父母。
没有正确的示范、引导,单纯地通过孩子“长大就好了”来指望他们自觉,这是教育中最大的危险。
02 要想孩子自觉,先做好这件事
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
回想下,孩子通常是在什么样的事情上没有自觉性?
答案恐怕没有第二个,那就是:不愿意做的事。
细分的话,不愿意的情况又有很多种,比如:
- 本身就不感兴趣的(刷牙、收拾玩具);
- 觉得太难不会(作业、练琴);
- 想做别的认为更有意思的事(到点不上床)等等。
但无论哪一种情况,当他不想做,而这件事又必须做,尤其再加上大人在耳边催促甚至指责时,孩子的内心就不止是不想做那么简单了,还夹杂着很多不满、愤怒、怨气!
此时最重要的其实不是“继续做这件事”,而是先“解决掉情绪”。
先拿我们大人举例吧,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你是会强迫自己继续工作下去,或者强忍着情绪继续带孩子,还是会想办法做点别的先把情绪调节好?
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因为当时如果没有缓解情绪,那么接下来的一晚上或者一天全家都不痛快。
这就是做大人的好处,拥有更多的权利:“想做什么做什么。”
但相比之下,孩子就比较惨了,他们没有这样的权利,大人只会按自己的节奏提要求,一旦没达到要求,就是暴风骤雨了:
“你是在给我写作业吗?催你是为了谁啊?”
“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哪那么多废话!”
“不要再找借口了,说那么多有什么用,到最后不是还得做,立刻马上!”
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将他们推向了学习、练琴等一切类似事情的对立面,渐渐地,在他们的大脑中就形成一个固定印象:学习=不快乐,练琴=不开心。
有谁会愿意自觉、主动地去做让自己不开心不快乐的事呢?
“直脑子”的孩子,本能反应自然是趋利避害。
CC之前刚学琴的那段时间,我也急燥,生怕她练的不够勤奋,下周上课没法儿交代。
有次回课,老师见她闷闷不乐。
把她双手从琴键上拿下来,也不让她接着弹了,跟她聊天。
“你在家练琴哭过吗?”
CC委屈的点点头。
“你妈吼你不?”
CC偷偷看我。
老师说“别看你妈,你跟老师说。”
CC更加委屈的点点头,眼里还蓄上了泪花。
我脸上一阵白一阵绿。
老师接着说“练琴啊,有的时候就会很枯燥,下次你要是练得实在烦了,就跟你妈说,我不练了,我去喝口水、我去跑个圈、我去跟弟弟玩会儿,然后我再回来练”。
我跟CC两脸吃惊。
我最大的担忧就是,这个水一旦放了,以后每天都要玩起来没完怎么办?
老师当下没理会我,只对CC说,“老师不管你中间去干啥,你每天只要把我留的作业弹完就行,能不能做到?”
事后,老师才“安抚”我:
学琴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儿。
练习的过程孩子觉得枯燥、觉得烦都正常,但是一定不能让孩子一听练琴就抵触、就发怵。
在她自己真正爱上之前,只要你不让她讨厌练琴,你做的就够了。
慢慢等她自己喜欢了,练出成就感了,她那时候就自觉了。
如果说刚开始我将信将疑,只是本能不想因为练琴损害亲子关系妥协了。
现在CC学了1年多,我真的信的。
她练琴还是经常哭、闹气。
但是她不是被我逼,不是被我胁迫的,她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练琴中她出去喝了点水、又主动跟我聊了考试,让自己心情平复才回来继续弹。
其实老师这套办法, 就是让孩子「先解决情绪问题」。
后来,我也经常举一反三。
当我越是想让孩子自觉的去做某件事。我越是不能急躁,不能让「这件事」跟她结下仇。
- 不想写作业,那就暂停她赌气写作业的笔,跟她聊聊天,为什么不想写,是因为不会?还是作业多?还是只想玩?
如果不解决情绪问题,结局很可能是一小时都写不完,或者没心情写,或者边写边偷着玩,无论哪一种,都不好。
- 不想刷牙,那就聊聊,是刷牙让你不舒服,还是你有没干完的事儿,拖延着想晚点睡?
如果不解决情绪,你连骂带吼逼她刷,她委委屈屈的上床睡,留下你一肚子后悔。
大人总想着孩子把重要且应该做的事先“一股脑都做完”了,剩余时间你爱干啥干啥。
但娃不是机器人啊,不是你心血来潮的那个时间,他就刚好精力、情绪都到位。
所以就需要大人不能偷懒,要学会察觉孩子不自觉背后的情绪问题。
娃再有不自觉的事,试试这个办法吧,让孩子先快乐起来,有了好心情,他自然愿意主动做,也能做好,绝对是事半功倍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