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与子女无法沟通,常感困惑、痛苦?
“是!说啥都不对!我是不是老了?”
先不要定性地否定自己,—-这很容易导致抑郁。
年龄上的“老”,是由一刻不停流逝的时间决定的,任何人都没办法阻拦;但,心理上的“老”就是真的老,可它是有“妙法”能够“医治”好的。
“什么’妙法’?你说说。”
你也是年轻过来的,那么,你年轻时,特别是长大后,最厌恶的是什么?
“啥事自己做不了主,父母横加阻拦,甚至跟坏恶之人一样’釜底抽薪’!”
为什么子女长大了,你却变成了原来自己父母的样子?
人,不论老幼,打心底里讨厌“被控制”,—-每个人都一样,而“被控制”却是个伦理上的常态,说句不好听的,也就是“痼疾”。因此,“追求自由、独立”就成了亘古不变的青春主题。
“怎么办?”
让自己变年青!
“这就有点玄乎了吧……”
不不不,一点也不玄乎,还很容易做到。谨记:外行即年青。
“什么意思?”
孩子小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喜欢他或她?
“嗯!越大越不听话了!……”
诶诶诶,先等等,别往回跑,这个问题刚才分析完了。
为什么喜欢小孩子?
“你要让我说啥原因,我还真掰扯不上来,反正孩子小时候就是讨人喜欢,作父母的打心底里喜欢,真的!”
他或她充满了疑问,而你能够解答:这是真相。
“对对对!还是你会讲,就是这就是这!”
现在的状况是他或她遇到的问题,你解决不了,甚至连遇都没遇见过……
“等等等等,你还是年轻!这个我就不同意了!俗话说’经验大似学问’;作父母的,过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都多!就算遇到的事情、问题不一样,但至少类似,道理上相通!”
“经验大似学问”,可它毕竟不是学问,何况有时候只有经历并无经验。好比两个人同时去一处景点,一个只拍了几张照片,给自己去过做个记号,而另一个却把来回路线、景点历史文化甚至偶遇的陌生人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都记忆深刻,回忆时画面丰富、情理兼备。
另外,如果论个数,桥有可能比路多,但论长度,就不一定了;盐吃得多,是味重还是没米,亦或是眼神不好,错把盐当成了米?
“你这就抬杠了,是不是!”
玩笑一下,缓解缓解尴尬的气氛。
道理是相通的,然而往往方法不同—-几乎一定不同。你能教的都是老办法,解决不了问题就是常事了。
“那你说怎么办?”
刚才告诉你了:外行即年青。以咨询的姿态与子女聊天,把主动权、决定权交给他或她。这样做,如果你与子女还不和睦,随时来评论区吐槽我。
“能不能举个例子?我年龄大了,你这说一堆,我能听明白,可它没个参考…你打个比方,我举一反三?”
生活中,最常见的争执是什么?
“我不咋喜欢儿媳妇!说话做事,没一样看得惯的!”
她是你儿子的老婆,跟你有啥关系?你年轻的时候,不出意外,也被婆婆讨厌吧?你自己说,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报复”?为什么不改变一下呢?别学上一辈不好的东西,否则会恶性循环。
“其它的还能理解,但儿媳妇跟我咋能没关系呢,你怎么一点人伦常理都不懂!”
我觉得已经解释到位了。这样,我再给你举个例子,帮子女带孩子。
“可以可以,这就是目前的问题!你是不知道,说啥都说不到一块……”
还是再换一个吧,我怕又意见不统一,哈哈哈哈哈!
你可以把说话的方式由“指导”变成“请教”,就是姿态换一下,—-大概所有事都可以如此操作。
道理很简单,长辈是在“守规矩”,而子女是在“破规矩”。
“嗯嗯嗯!这就是矛盾的来源!”
不应该成为矛盾的,是父母“守”出来的。如果“破”是正向的即是有利于人生成长的,那么“破”就对了,“破”才能进步。
“我怎么感觉,你偏向子女?子女就全对吗?也经常犯错的!”
那真遇见错误了,你是如何处理的呢?
“当然是提出批评,指出问题,教一教怎么改正……”
中心不对。
“什么中心?”
想解决问题,要以子女为中心。
这样这样,我打个生活中很普通的比方,你举一反三吧,要不道理论不完。
比方说,看不惯子女(包括儿媳妇、女婿)的打扮…具体点,头发乱糟糟的,你可以这样说“你帮妈上网查一查参加聚会怎么打扮合适,有个约,我想提前准备准备……”
先说好,你要真的打扮好自己,别还是依据自己的习惯,那样就起不到“暗示、带领”的效果了。你会看到变化的。
依然是那句:外行即年青。这既是让作为父母、长辈的你,变年青的妙法,也是使关系变融洽的绝招—-任何关系。
“那你说……”
你自己慢慢想一想,理一理。时间不早了,我得告诉乡村的爸妈蔬菜该怎么种了,—-我刚给他们买的种子,才收到。
再会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