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成长意义(亲子沟通)

养儿育女是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快乐、最幸福的一种修行。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到孩子咿呀学语、蹒跚走路、进入幼儿园… …都是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为人父母的喜悦,体验到了养育孩子的辛苦,感受到了孩子成长的幸福。

父母培养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前几天,若兰在幼儿园大哭大闹了一场,虽然事情最终完美地解决了,但我也从中发现了自己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学习成长型的妈妈,这几天我对这件事进行了盘点和反思,感触颇多。我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写成了这篇文章,一方面,作为自己的成长总结,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其他家长一些参考。

亲子沟通成长意义(亲子沟通)

事件回顾

上周的亲子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了一个经典游戏:抢椅子。游戏规则是一群小朋友在音乐声中,围着椅子转圈圈,当音乐停下来的时候,小朋友要迅速坐到椅子上。音乐每停一次,老师会撤走一把椅子,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就淘汰出局。直到剩下最后一把椅子,抢到椅子的小朋友获胜,赢得奖励。

在游戏进行到3个小朋友抢2把椅子的时候,音乐停止时,一个小男孩抢先坐到了一把椅子上,若兰也坐上了另一把椅子。这时候,没有抢到椅子的那位小女孩的妈妈看到若兰只坐了椅子的半边,于是一把拉过小女孩,按到了若兰坐的那把椅子上,说道:我们坐得多,应该算我们赢了。

我想着:不过是小孩子的游戏而已,既然那位妈妈说“算她们赢了”,就当她们赢了就是了。于是,把若兰从椅子上拉起来,退到边上。这时,小女孩也站了起来,老师过来撤走了那把椅子。音乐又响起来,若兰还要继续抢,被我拉到了一边。最后,那位小女孩获胜,老师奖励给她一个软胶玩具。

这时候,若兰突然哭喊着“我没有输,奖品是我的”,那位小女孩的妈妈闻声看过来,迟疑了一下,领着孩子走了。我试图安抚若兰,但若兰越哭越厉害,直接坐到了地上,老师闻声也赶紧过来帮忙。我和2个老师轮番安抚了若兰20多分钟,却一点效果都没有。若兰嘴里一直在说“我没有输,奖品是我的”,我和老师先对若兰说“只有赢了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奖品,下次你赢了,奖品就是你的了”,然后老师又拿出3、4个其他玩具,甚至让若兰自己去玩具柜里挑,喜欢什么就拿什么,若兰什么也不要,就要被刚才那个小朋友领走的那一个。但那个玩具只有那一个,并且那个小朋友已经回家了,事情陷入僵局。

亲子沟通成长意义(亲子沟通)

盘点反思

事情发展成这样,主要责任在我,是我没有处理好。在这件事中,我一共犯了3个错误:

1、在事情发生时没有及时处理,错过了最佳的引导时机。

在两个小朋友坐到同一个椅子上的时候,我可以有三种处理办法:

第一种,告诉对方家长,孩子的事情,最好让孩子自己解决,让两个小朋友自己商量,应该怎么办;

第二种,告诉若兰,游戏重在参与,小朋友之间要相互谦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引导若兰主动退出;

第三种,告诉老师,这一轮两位小朋友没有分出胜负,让老师再增加一轮比试,或者两个小朋友同时进入下一轮比拼。

但是,我用了最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替若兰决定退出比赛,既没有征得若兰的同意,也没有告诉若兰,为什么要这么做。

2、用成年人的思维去评判孩子的事情,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我是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觉得一个小游戏而已,输赢没那么重要,忽略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大人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的“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若兰眼里,却是“天大的事”:

首先,在冲突发生的时候,我既不想得罪人,没有据理力争,又嫌麻烦,不去帮忙协调,而是选择委屈自己的孩子,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其次,按照游戏规则,若兰本来是“赢了”的,但我没有尊重事实,非要算她“输了”,这让若兰对她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最后,在对方家长主动出手帮自家孩子,甚至强词夺理的时候,我没有站在若兰这边,让若兰很受伤,甚至认为我不够爱她。

其实,对于一个才3岁半的孩子来说,“竞争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他们对游戏的输赢并没有那么在意,转身可能就忘了。但是,我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帮助她,甚至是站到了她的对立面,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3、明明错的是自己,却要求孩子改变立场,接受与事实不符的结果。

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既优秀能干又乖巧懂事,面对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很多父母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最大的制造者。

在这次冲突发生的时候,老师没有看到,但我就站在旁边,目睹了全过程,甚至这个结果就是我一手促成的。如果说一开始只是思维惯性使然,是无意之失,那么,在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自己没有输这个事实的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并承认自己的错误。

但是,我明知道是自己错了,却依然没有尊重客观事实,责备孩子“赢得起,输不起”,要求若兰接受自己“输了”这个与事实不符的结果。

亲子沟通成长意义(亲子沟通)

学习成长

在我和2位老师一起劝解了很久,若兰就是不听,我们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正视问题。

首先,我向老师描述了事情的全过程,承认自己在这次冲突的处理过程中存在重大失误,一是让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二是借此告诉孩子,妈妈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了,这件事是妈妈错了。

然后,我诚恳地向若兰道歉,是妈妈处理不当,忽略了你的感受。同时,告诉若兰,现在我和老师都已经知道了,你没有输,那个奖品原本应该是你的(其实,若兰还需要和那个小男孩再比一轮,才能确定最终的胜负呢,但这时候就不好再追究这个问题,节外生枝了)。但是,因为妈妈的失误,那个奖品已经给别的小朋友了,如果我们硬要去要回来,那个小朋友也会很伤心的。

最后,在若兰表示“不需要找那位小朋友要回那件玩具”之后,我表扬了若兰懂得替别人着想、是个宽容大度、懂得谦让的好孩子,老师也向若兰道歉,是自己没有弄清事情的原委,误会若兰了,并再次把之前拿给若兰的玩具送给她,算作奖励。

若兰接受了我们的道歉,开心地接受了玩具,向老师表达了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还会努力争取,拿到自己喜爱的奖品。原本很棘手的一件事,就这么顺利地解决了。

最终问题能够顺利解决,让我明白了在处理孩子的事情的过程中,需要抓住3个关键点:

第一,抓住时机。在事情刚刚发生时,就要尽快解决,不论是处理争端,还是引导教育,总之,要当机立断,否则,没有问题,也能拖出问题,生出事端。

第二,懂得“共情”。大人和孩子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不能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而是要融入孩子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意图,并对孩子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有人说共情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这是非常贴切的。当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缺乏共情,孩子就会感到失望和受到伤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家长因此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共情是一种共鸣,让孩子感觉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我们和孩子共情,就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出口。有时候,孩子跟你倾诉,他们只是想要理解和认同,而并不是要出谋划策或是批评。所以,你要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第三,情感引导式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却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要求孩子,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对话,剥夺了孩子的情感表达机会。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亲子沟通,不只需要爱,还需要方法和技巧。想要成为孩子最好的陪伴者,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学会“情感引导式沟通”。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要用适当的话语传递关心和共情的意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才会更主动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通过发脾气来表达自我。

遇到问题时,父母在和孩子完成情感链接以后,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怎么做,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去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孩子探索解决办法和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给与适当的帮助、鼓励和肯定。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的内心和行为都会逐步变得稳定而和谐,孩子也会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龙成凤,大多数优秀的孩子都是优质教育的结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眼界和格局,决定了孩子未来的模样。没有天生优秀的孩子,也没有天生称职的父母,凡事都要实践与学习,做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育儿先育己,想让孩子更优秀,想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想要拥有更好的亲子关系,就需要从学习和改变自己开始。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育”见更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0日 上午12:09
下一篇 2022年5月10日 上午12: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