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闺蜜微信聊天,她突然这样问我。
原来,她又没忍住吼了儿子。
她儿子咳嗽得有点厉害,医生让忌口,结果,儿子不仅偷吃了冰箱里的雪糕,还拒不承认,她气不打一处来,恶毒的话喷涌而出,响彻整个屋子:
“就知道吃,咳嗽还要不要好了?”
“咳死你算了!”
这次被吼后,儿子一声不吭,不哭不闹,转身回了房间。
夜晚,儿子咳嗽声一声声传来,后悔又内疚的她,起身给儿子倒了杯温水,还道了歉。
结果儿子却翻身背对着她,什么也没说。
并且,倔脾气一上来,愣是两天没搭理她。
她苦恼道:“我感觉孩子离我越来越远了。”
想起资深国际记者周轶君说的一段话:
我走了一圈国家,得到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因为一旦情绪爆发出来,你后面说再多的道歉都是没有用的,你看他默不作声,其实好多东西都在心里。
被吼后不说话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看完下面3个故事,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第一个故事来自贴吧上一位妈妈分享的亲身经历。
那一年,她先后遭遇婚姻破裂,事业瓶颈,每天都窝着一团火,7岁的儿子不可避免地成了她的出气筒。
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冲儿子劈头盖脸一顿吼:
“怎么又在墙上乱画,你聋了吗?”
“玩具再不捡好,我把你一块扔了!”
“你就是个拖油瓶,养你有什么用!”
渐渐地,每次被吼,儿子就站边上低着头,抿着嘴,两个小手紧紧地攥着衣角,把情绪调成了静音。
刚开始她还有些沾沾自喜,吼两下就乖乖听话了吧!
直到有一次,她无意发现儿子在日记上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妈妈一定不爱我了吧!
今天妈妈又对我发火了,板着脸,眼睛瞪得像铜铃,时不时用手指头戳我脑袋。还吼了好几次“早知道就不要你了”
我害怕极了,要怎么样才能让妈妈不生气呢?
儿子的心里话,像针一样刺痛了她。
她想起那天,儿子在游乐园只是一下子没看到她,就急哭了一身汗,生怕被丢下的样子;想起儿子小心翼翼揣摩她的脸色,一副讨好卖乖的样子,她崩溃了。
李玫瑾教授曾说:“父母发火时,孩子的那种害怕,就像被几只老虎逼到了墙角”。
你吼孩子,他不会停止爱你,但他会活在不被爱的恐惧之中,越来越丧失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位22岁的广西女孩。
她说:“我永远忘不了妈妈对我的伤害。”
那天,同桌丢了5元钱,翻遍了书包就是没有看到,于是怀疑她拿了,争执之下,两人便动手打了起来,身上都挂了彩。
为此,老师把家长请到了学校。
被罚站办公室门口的她,看着妈妈怒气冲冲地走向她,不问情况,不问她的伤势,不顾走廊人来人往的同学,直接咆哮道:
“天天不学好,就知道惹麻烦,就知道丢人现眼,长本事了你……”
她几次想张口解释,都被妈妈吼了回去,那一刻,她的心碎落了一地。
妈妈的声音很大,她的大脑一片空白,她只想捂紧耳朵,让这场暴风雨快点过去,至于妈妈说了什么,她无暇听,也不想听。
放学回家的路上,她望了望天空,一片阴霾,一如她的心情,妈妈的吼叫,把她推进了心里的死胡同。
她开始想,如果离家出走,找不到她的妈妈会不会急疯,如果她就此死去,妈妈会不会天天抹眼泪后悔?
报复的想法在她心里越演越烈,她走到水库,纵身就跳了下去,好在,她被路过的大叔及时救起……
教育专家陈鹤琴说: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
父母吼孩子时爆发的情绪,脱口而出伤人的话,会让孩子觉得不被信任,不被接纳的同时,生出愤怒之心。
只是大多数时候,他们不是将矛头指向父母,而是对准自己,以伤害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第三个故事来自江苏少管所的一位少年李亮(化名)。
他自述,小时候父亲待他还不错,自己省吃俭用舍不得花钱,对他的吃穿用度却从不吝啬,也从没动手打过他。
唯独脾气不好,喜欢大吼大叫,有时候说错一句话都可能迎来一顿吼,小小的他看着父亲扭曲的脸,就像看见了电视里可怕的怪兽……
他很害怕,不敢回嘴,每次父亲吼完,他就假装没事人一样和朋友出去疯玩。
再后来,父亲越吼,他越叛逆,父亲吼他,他就大声吼回去。
到了初中,他已经麻木了,开始自暴自弃,沉迷网络游戏,心想:“反正我做什么都不对”。
一次,他在打游戏时和朋友发生冲突,因为被朋友大声吼骂,勾起了他小时候被父亲吼叫的痛苦回忆,恼羞成怒的他,找来了水果刀,对着朋友接连捅了三下!
事后,父亲特别懊悔:“都是我的错,他总一副很皮的样子,我误以为一次吼两次吼不管用,就又提高声调,越骂越狠……”
樊登老师解释说:
“有些孩子你看他没有反应,其实是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伤害,所以把它打压到了潜意识中。
为了自我保护,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甚至嬉皮笑脸,但他的内心已经受到极度伤害。”
父母吼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往往只有情绪,可孩子毕竟是孩子,幼小的他们,无法消化,就只能不断向内打压。
直到最后,情绪被引爆,伤了自己,又伤了他人。
三个故事,三个孩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件事:
对父母而言,可能只是一两分钟的吼叫,但对孩子而言,伤害可能贯穿一生。
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近90%的家长都曾吼过孩子。
而经常被吼骂的孩子,很可能出现这几种性格问题:
- 自卑,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 习惯性讨好别人,害怕受伤害;
-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淡薄;
- 脾气暴躁,冷漠。
来自父母的吼叫声到底有多可怕?
《超级育儿师》节目里,就有一位喜欢吼叫的妈妈,儿子赖床不肯起来,她大吼;儿子闹情绪要抱抱,她大吼;儿子好奇心强,问这问那,她也大吼。
一天到晚,家里到处充斥着妈妈的尖叫声。
于是,育儿师把她带到了声音体验场所,让她听听自己对孩子吼叫的声音:
“快点,走不走”,“你烦不烦啊”,“干嘛了你”……
刺耳、尖锐,甚至歇斯底里的怒骂声一阵阵传来。
很快,妈妈被自己的声音吓住了,紧紧地捂住了耳朵,全身缩在了一起。
成年人尚且无法忍受的吼叫声,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是何等摧残?
妈妈说:我特别想把孩子带好,也讨厌这样的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太需要帮助了。
确实,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累,会无助,会纠结,会失控,也会犯错。
即便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也很头痛地说:“小孩子难养得很。”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也曾和女儿发生激烈冲突,大吼过女儿。
所以,在戒吼的这条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我们一起在努力。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吼孩子–自责–又吼孩子”的死循环呢。
其实《不吼不叫》一书早就告诉我们,自责和愧疚无助于改变,这种心理只会让我们缺乏去改变的动力。
我们需要的是行动上的立即改变。
1. 用低声教育代替大声吼叫
在《爸爸去哪儿》里,陈小春就经常扯着嗓子吼Jasper,Jesper总是小心翼翼的,怕不小心又惹爸爸不高兴,父子俩相处的很不愉快。
有一次,Jasper委屈地和爸爸说:“你今天吼了我好多次。”
陈小春这才开始反思自己,应该小声点和孩子说话。
后来,当陈小春用低音量和孩子说话时,Jasper明显不再畏惧爸爸,两个人亲密了许多,陈小春也很少再发脾气了。
一项心理学研究就发现:当父母用低声批评时,可以赶走愤怒,使人理智、情绪平和,而大声批评,往往容易引爆情绪。
2. 每一次发火之前按下暂停键
作家娜塔莉·布朗有三个孩子,7岁的贝尔、4岁的米兰和2岁的戈尔德,天天各种调皮捣蛋,吵架打闹。
但她却从来没有大声呵斥过孩子,反而总是和声细语的,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为了不发火,每次和孩子发生矛盾时,她都会躲到卫生间里深呼吸。
平静下来后,才会让三个孩子就拔头发、扔遥控器或玩具分配的事,进行建设性的讨论。
研究表明,暴风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爆发时摧毁一切但过后却风平浪静。
给情绪按下按下暂停键,躲过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3. 如果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和他道歉
教育家尹建莉说:“父母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孩子造成七分伤害。”
如果忍不住吼了孩子,请及时放下身段和孩子道歉,告诉他:
“妈妈虽然吼了你,但妈妈对你的爱一点没有减少,是妈妈不对,妈妈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有话好好说。”
吼完孩子,我们都需要一个冷静,反思,道歉,梳理自我的过程。
通过复盘,记录和追踪自己的情绪来源,下次再遇见类似事件时,我们才能从容地处理。
关于吼孩子,傅首尔在《奇葩说》里就曾经表示:
有些情绪,藏不住是有可能,但“要”这个字,是代表我的愿望,我愿意为之努力。
我希望我这辈子无论再怎么崩溃,都不要对我儿子吼出“我怎么生出你这样的东西”,这就是我愿意为之努力的原因。
戒吼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哪怕道理都懂,方法都尝试了,我们依旧可能在一次次治愈中重蹈覆辙。
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只要保有一颗成长的心,每天努力一点,进步一点,我们一定可以走向不吼不叫的彼岸。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