扻
“扻”属于古汉语遗留,亦通“磕”,指(身体)碰撞在硬东西上。
扻(kǎn,粤音为ham2,为“含”的阴上声),据《集韵》:“损,古作扻。又苦感切,音坎,击也。”而通作“磕”为近代与普通话中的“磕碰”一词意思融合的结果,因据《正字通》:“磕,两石相击声。別作礚。”其两者在古汉语中意思各异。在日常使用上,广府人亦偏向于使用“扻”。
例句:“小明好百厌咖,成日擒高擒低,扻到个头都淤埋。(小明很调皮的,整天爬高爬低,头都被撞到了淤青了一块。)”
扯虾
正字应为“扯颬”,形容呼吸困难、上气不接下气,或哮喘时发出的喘气声。
“扯”:形容呼吸的时候十分困难,需要用力才能呼吸。“颬”(xiā,粤音同“虾”),据《康熙字典》:“《广韵》风貌,又开口吐气貌。”但由于“颬”过于复杂,人们便用同音字“虾”替代,亦因哮喘发作时,病者辛苦蜷缩,犹如虾般,故取借音象形而取字。
例句:“好心你就多啲锻炼喇,跑两下步就扯晒颬。(你最好还是多点锻炼吧,跑两下步就上气不接下气的。)”
倔雷锤
正字应为“倔擂槌”,指说话过于直接、不够婉转,或没有商量余地。
“倔”,据《玉篇》:“倔,倔强。”例见《盐铁论》:“(赵佗)倔强倨傲,自称老夫。”“擂槌”则指研物用的槌棒,多以硬木制成,配合磨盘,用以研磨物品。由字面意思可见,“倔擂槌”可用于形容某人倔强的像擂槌一样,而且“硬”在粤语中亦有固执的意思,故“倔擂槌”的意思重点就在做人不够圆滑、不懂变通。
例句:“有时候真系好难同阿强沟通嘅,佢份人讲嘢倔擂槌咖。(有时候真的很难跟阿强沟通的,他说话太直接了。)”
十冤九仇
指人与人之间仇恨深重。该词为组合词,“十冤”、“九仇”实为两个词。
“十冤”,指的是历史上的十大冤案,其指代的为冤案中枉死的人的冤屈。“十冤”有:“范雎进谗杀白起”、“宋高宗杀岳飞”、“崇祯杀袁崇焕”等。“九仇”为九世之仇的简称,意思是指久远的深仇,一般指国仇等意义重大的仇恨,不适用于一般的私人恩怨,出自《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可见,十冤九仇在广府地区可为是形容怨恨程度极高的词了。
例句:“我同你又唔系有十冤九仇,你下下啄住我做乜啫。(我跟你之间又不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你每次都冲着我干嘛呢?)”
符碌
符碌:粤语俗语,指侥幸,好运。该词属于音译词,源自英式桌球术语“Fluke”,可解作:侥幸将桌球打入袋口。其后引伸至其他球类运动上,如旁述员使用“Fluke Goal”这个术语来形容英式足球的侥幸的入球。后来香港桌球爱好者取了Fluke的发音,译为“符碌”使用。其后该词普及至不同层面,大众都习惯以此去表达“幸运”、“靠运气成功”等意思。
凼凼转
正字应为“转”,指转圈圈,多用来形容忙得不可开交、手忙脚乱。
(tán,为古汉语用字,现输入法中未收录,粤音同“凼”),据明·梅膺祚《字汇》:“,走也”。而凼(dàng,粤音为tam5),亦作“氹”,本意为指田地里沤肥的小坑,后因“”太复杂而取同音字“凼”替代。“凼凼转”在广府地区为圆圈之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团团转”。
例句:“间茶楼咁大,先得几个服务员做嘢,个个都忙到凼凼转。(这么大的一家茶楼,只有几个服务员在干活,个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
奀皮
指小孩子顽皮不听话。
该词为缩略词,为“奀皮韧肉”的缩略。“奀皮”,即很瘦,犹如只剩一层皮。奀在粤语之中亦有弱小、瘦弱等意思。而“韧肉”除字面意思外,亦引申指不怕被鞭打,或是被鞭打都不觉得同痛。然后两者结合,就引申出形容小孩子调皮捣蛋的意思。
例句:“呢个小朋友好奀皮咖,成日都闯祸。(这个小朋友很顽皮的,整天都闯祸。)”
周身唔聚财
形容很不自在。
该词字面意思为全身都聚集不了财气,其中“聚财”一词为古汉语遗留。“聚财”即蕃息积蓄财富,作为一个复合词见于《管子·七法》:“为兵之数,在乎聚财而财无敌。”意思说:要进行战争,胜负决定于是否积聚了或是拥有了敌人无法相比的物质财富。可见“聚财”这种观点,自战国时期便产生。
该词流传至广府地区,广府人按一般语言的口头传播和衍变规律流传下来,意思由表意变为了形容很不自在。
例句:“最近时不时唔舒服,成日都觉得周身唔聚财,睇嚟要去搵医生执翻剂医下先得喇。(最近时常不舒服,整天都觉得很不自在,看来要找医生看看病弄两服药才行了。)”
累垂
属于古汉语遗留,形容人因年纪老迈而体态衰颓,行动拖沓,言语啰嗦。
累垂是北宋年间出现的中原语,本意为形容衰惫貌,例见《朱子全书·论语六》:“若天要用孔子,必不教他衰,如太公、武王皆八九十岁”,夫子七十余,想见累垂。”朱熹用的为语录体文字,为当时的口语。后累垂一词传入广府地区并沿用至今,但到现在,其意有所改变,变成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而不独指年纪大的状态。
例句:“阿强佢呢排应该都休息得唔好咖喇,个人好累垂。(阿强近来应该休息得很不好,他整个人都显得很衰颓疲惫。)”
孻
“孻”为古汉语遗留,原指老年所生的幼子,后表最后、末尾之意。孻(nái,粤音同“拉”),据《康熙字典》:“泥台切,奈平声。《寂园杂记》广东谓老人所生幼子曰孻。”由于该字较为冷僻,后人们在使用上多以同音字“拉”替代,并在使用上意思延伸甚广,如在亲戚辈分中最少的称之为“孻叔”、“孻姨”;形容排名或比赛最后的名次为“孻尾”。更有粤语中用于形容偏爱小儿子的俗语——“孻仔拉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