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细节是魔鬼。对于培养孩子,即便在同样的教育资源下,培养出的孩子也是千差万别。而塑造这些不同的因素其实就在我们与孩子互动的生活点滴中。
世上唯一没有岗前培训就要上路开车的职业恐怕就是父母了。
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是跌跌撞撞地摸着石头前行。我们唯一可以参照的做法便是我们的父母。
殊不知,那些被我们认为是最平常不过的言语很有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印在我们身上的伤。我们所有莫名其妙的愤怒和沮丧可能都源自父母的语言伤害。
了解这些话背后的深远影响,我们不仅能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更能放过自己,让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让孩子比我们活得更好。
01 我跟你说过几次了?/ 这个问题我有没有提醒过你?跟你说了多少遍?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事儿你不能怪我,要怪就怪你自己”。
这是父母因为潜意识里害怕面临批评,所以在跟孩子划清界限,撇清关系,造成与孩子的紧张对峙,从而将自己的恐惧转嫁到孩子身上。
殊不知,当我们这样对待孩子时,引来的不仅是孩子的紧张,更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崩溃。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却每天都在上演。
02 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
这种父母施加给孩子的冷暴力很有可能给他造成一种心理学上的伤害,叫作“资格感缺失”。就是感觉自己没有幸福的资格,甚至没有活下去的资格。
资格感缺失严重的人甚至会自杀。我们每个人只有清清楚楚地确信自己是被爱着的,才具备改变自己追求卓越的能量。
03 你再这样搞,爸爸/妈妈就不爱你了。/你这样做的话,没人喜欢你
诚然,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需要坚定地予以矫正,但如果父母时时都将这样的话放在嘴边,甚至在孩子普通玩闹时就把“不爱”“不喜欢”当口头禅来威胁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有被父母抛弃的恐惧。
这种恐惧会瞬间引发孩子肾上腺素飙升,继而以更加叛逆的行为来与父母斗争到底,借此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并证明——我值得你们爱护。
04 你的努力我没看到结果,我们拿结果说话。
每当孩子拿成绩回家,父母往往会问前面还要谁,千方百计地打听自己孩子的成绩是个什么水平。如果名列前茅,即便绝对分数不算高也觉得还好。如果许多人都有差不多的分数则会感到失落,把孩子努力的一切都给抹煞。
久而久之,孩子不知何时才能让父母满意。这样孩子就会失去主动成长的信心,感觉学习这个事儿越来越成为沉重的负担。
只有做父母的意识到孩子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时,才会让孩子更有信心和勇气从经验中学习,不断成长,并获得成功。
05 如果你考试成绩好,就给你买XXX
父母觉得这是对孩子的激励,而对孩子而言却是一种附加条件的爱。
如果孩子没有达到期望的成绩,父母取消奖励的那一刻孩子便立刻感觉到父母爱的是成绩和面子,而不是自己。
这样一来,孩子会认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意义丧失了,没有幸福感和快乐感。即便成绩达到期望,他也感受不到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因为父母的交换原则是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
06 道理跟你说了无数遍,你就是做不到。
有时候我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帮孩子挑出他所有的毛病,并加以改正,就可以塑造一个没毛病的孩子。
但事实却是,给孩子挑的毛病越多,孩子的毛病就越严重。因为一直在否定中长大的孩子,自尊水平会变得很低,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越无法约束自己做到自律。
只有帮孩子建立比较高的自尊水平,孩子才会自觉地对自己提要求,成为一个能自控的人。
07 你要有别人一半好就好了。
当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较时,孩子对自己的价值感便会一点点下降。一个低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动力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和有抱负的人的。因为他会默认自己就是个一事无成的废物,而不会努力学习和改变自己。
07 你要是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去街上要饭。
这种恐吓下,孩子也许会因担心以后去要饭而玩命学习,成为学霸。但在这个过程中他损失了最宝贵的东西——安全感。学习好是为了找好工作,找好工作是为了不去街上乞讨。出于安全感的匮乏,孩子成年后将无力探索舒适区以外的世界,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将人生困守在小富即安的安全感中。
08你这样,将来挣得到钱才怪。
在这种压迫性的语言下,孩子从小到大都不觉得自己能赚到钱。即使他真的赚到钱了,也会不舒服不适应,想办法把钱散掉,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好、轻松的生活。
09 你将来长大了,看你怎么办,没有人能帮到你,你肯定没出息。
当父母说“你肯定怎样”时,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诅咒。所表达出的是“我对你感到很失望,你不会给我带来任何好的感觉”。不被父母祝福的孩子往往会真的陷入痛苦和平庸的生活不可自拔,用自己的不幸来报复父母对他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