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趟老家,发现小到2岁半,大到十几岁的孩子,都是整天手机不离手。
家长最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孩子不听话,也打了,也说了,不管用。
好习惯源于坚持
你能坚持带孩子每天亲子阅读吗?
你能坚持每天检查孩子作业吗?
你能坚持在陪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吗?
简单的事情,做一两次都没负担,难的是长期坚持下去。哪怕一条。
说实话,就这3件事,我只能做到前两条,第3天,都是尽力在提醒自己坚持。
最近一直在看关于写高考状元们的文章,说到这个吧,我就想多说一句,我发现在跟好多人交流的时候,只要刚一说“高考状元”四个字,他们就会说我才不想让我的孩子当状元,巴拉巴拉一通话,搞得你都不好意思说后面的。
其实,我就是想从最好的别人那里,学习一些方法,然后做更好的自己。
发现很多状元和老师都说,坚持每天认真、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很多孩子都做不到。
一开始觉着诧异,后面想想,确实很多简单的小事,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做不到。
比如,主动去读书、认真仔细地完成作业、屏幕时间一到马上关手机等等。
不否认有那种天生自觉自律的孩子,但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得靠父母在一边督促,至少小学低年级阶段,需要父母陪着坚持,然后才有所谓的好习惯。
而难就难在日复一日地陪着坚持好习惯。
规则先行 简单沟通
关于孩子看手机,之前的文章《为什么别禁止孩子玩手机?(的确如此!)》里面,咱们说过,手机不是洪水猛兽,需要禁止的不是看手机这件事,而是有选择、有时间限制地去看。
若是一开始就给孩子规定好屏幕时间,比如每次看20分钟,自己设闹钟或定时器,到时间自动关掉。
孩子一般都是乐于遵守事先商量好的规则的。
然而有的时候孩子不遵守,可能是事先没有规则,家长凭自己的心情去判断时间是否够了,心情好的时候,时间到了,不痛不痒地提醒几下,孩子还在看,索性不管了,只要他不来烦我就行。
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把夺过去,骂上一通,打上一顿也是有的。
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反而是事先协商好屏幕时间,到时间了,孩子没关,提醒他关掉,实在不行,就把手机拿过来。
我们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直接没收手机的。
当然若是规定的是20分钟,但是还有2-3分钟,孩子正在兴头上,问能不能看完再关机,也是可以的。
规则若是没有弹性,那很可能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像上下级一样,冷冰冰的,有弹性有底线,这样才不会破坏亲子关系。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建议,对于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最好遵循以下规则:
两岁以前的儿童:不宜接触任何电子媒体。过早接触电子屏幕,一方面会损伤孩子的视力;另一方面,孩子的大脑在最初几年发育非常快,而幼儿通过与真人的互动,才可以更好的学习。
3-6岁的儿童: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15分钟,一天不要超过1小时。
6岁以上的孩子: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要超过30分钟,一天不要超过1~2个小时。
以身作则 言传身教
在我们家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有一次涵涵吃饭的时候看手机,我说她,她反问我:“爸爸怎么就可以看?”
所以后面我就加了规定,我们家吃饭的时候不准看手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也是不能玩手机。(你懂的,不是指看时间那一下下)
罗振宇在2018年跨年演讲中说:
游戏大佬们制作的王者荣耀让人十分钟就有个兴奋点,而吃鸡游戏三分钟就要有一个兴奋点,而甚至要追求一分钟一个兴奋点。
说白了就是只要让你坐到游戏跟前,根本就下不来,想下来也不要你下来,你下来那就是制作游戏的人的失败了。
游戏设计师戴戈辉指出,游戏设计过程中,有很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如说有斯金纳箱理论,就是我们频繁给玩家投放奖励,玩家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驱动他的行为。
游戏成瘾在耐受性、戒断症状、脑影像等方面,也与化学物质成瘾呈现出相似性。本来原来一个小时就过瘾了,后来他需要玩10个小时,需要连续几天,这就是耐受性。
这就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的原因,因为上瘾了。
西雅图的一位研究专家指出,长时间玩手机,感官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大脑被动的接受手机画面和声音,从而影响了大脑发育。
那些玩手机上瘾的大脑和正常大脑相比,就像萎缩了一般。
而孩子在人生初期,环境影响的因素对他的习惯养成非常关键。
父母整天手机不离手的话,那孩子肯定就会从玩手机游戏中去寻找刺激。
相反,若是有人陪着孩子下下棋,玩玩桌游,搭搭积木,读读书,那孩子有了更多的兴趣爱好,也就不会沉迷于手机了。
碎碎念:
每次写这类文章,总有留言说当父母太不容易了,太累了。
可我总觉得陪孩子读读书、下下棋、玩玩桌游之类的,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养孩子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但不意味着放任不管。那样的话,也许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看起来很轻松,但后面可能会更累。
我相信有那种啥都不需要大人操心,就能样样都好的孩子,但我的孩子是那种需要我在后面轻推和提醒的娃。
谁都希望养孩子就像养植物一样,浇浇水它就能自己长得很好,但显然养孩子比养植物复杂,身为父母的责任感,迫使我们必须受点累,这样才能让自己年龄越大越省心,才能让孩子的人生路更顺畅一些。
为了我将她带到人世间的这份责任,我愿意受些累。
为了志同道合的文友,我愿意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