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爸爸的描述,这个孩子的身上有一些风相性格的特质,易怒作为他情绪上最大的缺陷之一,爸爸妈妈却只是流于表面,没有真正采取措施去帮助孩子。要帮助到孩子的情绪管理,这三件事你要去做到并且做好才行。
01用多样的情绪管理方法,调动氛围
情绪是一种很主观的东西,光靠讲道理是永远调教不好情绪管理能力的。
案例里的爸爸时常提醒说,宝贝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你才是一个好的孩子。这句话道理上没错,但进不了孩子的心,孩子不懂怎么样控制情绪,为什么控制情绪,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情绪是怎么回事儿。
其实孩子的情绪管理方法有很多,往往家长在和孩子的亲密互动中,孩子们就能对一些情绪管理的成果感同身受。
比如家长可以假装自己生气了,请孩子帮助妈妈摆脱生气的情绪。这个时候孩子可能会提议说,妈妈你快深呼吸。妈妈就可以顺着孩子的主意去做,然后和孩子表达自己感受好多了。
然后母子之间可以交换下角色,孩子扮演生气的人,然后他也试着用自己觉得有效的方法去给自己“降温”,他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我可以这样做来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类似的,我们可以让孩子装出生气的样子,让他去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他们会发现,嘟着嘴、皱着眉甚至哭唧唧的样子,比笑起来丑多了,他们自然而然会想要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形象,减少生气的场合。
孩子们也可以积累比如“摇摇头,烦恼都甩走”的小口诀,让他们在遇到生气的情绪点前,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些改进的方法,都能帮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起良好的情绪管理体系。
02期待不要抬得太高,对比只是自寻烦恼
回想一下,在我们自己教育孩子过程中有没有这样一个时刻,就和案例里的妈妈一样,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没有别人家听话,就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对比起来,结果孩子觉得更受伤了,情绪失控的程度甚至更大了。
这种“别人家的孩子”的问题,完全是家长自己给自己添堵的做法。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我们不能在不了解别人全貌的前提下,揪住别人做得好的一个点,反过来数落自己孩子不如人家。
就拿别人家孩子听话回家了这件事举例,我们甚至不知道那个孩子来了多久,精力如何,吃没吃饭等等,就觉得他们和自己家情况一样,仅仅盯着自家孩子没有符合自己心意也一样回家的表象,就对孩子展开教育,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一件事。
想想最初生下孩子时,许多妈妈和孩子都住在妇产科,每天那么多宝宝,有的哭得很大声,有的安安静静睡觉,有的粘着妈妈不放,有的还会咕噜噜转眼睛观察这个世界。
他们表现得状态多么不一样啊,但母性泛滥的妈妈总会觉得,每一个都有着他们可爱的气质。哪怕是最爱哭闹的那一个,我们还会说“小小的一个身体声音居然这么洪亮”,脸上也一定是带着笑意的。
可随着孩子年龄变大了,我们在他们身上映射了我们的期待了,我们之间情绪的矛盾反倒密集起来了。把自己的期望当作唯一的标准,然后找“别人家的孩子”来举例,以此逼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标准,这肯定不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我们追求的教育恰恰是要管束好家长的期待值,去全面地了解到孩子这个阶段的需求,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对比的困境,更不至于让自己的情绪也变得容易失控,这样我们才有剩余的精力能去照顾到孩子的情绪。
当然,不管是考试分数,还是听不听话,这些行为和结果,无非都是一个表现形式。在调整好期望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启程走进下一步,做一点实事让孩子真正获得提升呢?
03多做实事,去改善孩子的能力与性格
每一个孩子生来就有他们的性格,这是老天送的礼物的一部分。每种性格中的优缺点,都是必然存在的。所以我们能做的尽可能是去改善,而不是去批判。
两种家长的作风可能会直接导致孩子情绪养成的差异。
第一种家长就是,看到别人家的灯火一盏盏熄灭,自己家的孩子还在赶作业,会忍不住去催促,在他们面前指指点点,别人家都休息了,你在干什么呀?
同样的事情肯定还会发生在其他场景下,比如出门慢、吃饭慢等等。家长把所有的负面评价都一股脑倒在了孩子的头上,自己的孩子被说得一文不值似的,我们又怎么能要求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情绪管控能力呢?
第二种家长则会表现得更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孩子写作业容易分心了,那就在写作业前配套一个15分钟的训练,或者睡前做做冥想;孩子晚上有些吃不下饭了,可能就是运动少了,带出去溜几圈消耗消耗再回来。
看完这组对比,大家明白了吗?好的做法就是,缺少什么技能就去补足什么技能,按部就班地去补足孩子的短板,孩子也能在这种身体力行的行动里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