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一个孩子,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把他健健康康地养大就可以了;说难也难,从小时候的吃喝拉撒睡,到大一点的认知启蒙,以及青春发育期的各种叛逆问题。
与从前的放养型教育不同的是,现在的家长都将教育孩子视为人生第一大任务,这也是为何全脑启蒙大受追捧的缘故。
当然,越深入遇到的麻烦越多。几乎所有家长都存在的一个育儿问题是:孩子不听话,明明平时也挺乖的,但有时明明听到了大人说什么,就是不按要求去做。
实际上,真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你的指令没下对。
孩子听从指令,也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父母下不合发展阶段的指令,都是在耍流氓。
要想捋清头脑中的思绪,对此有一个更清晰的了解,就要先弄清楚听懂指令对孩子的认知启蒙来说有什么意义?
01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解能力启蒙
首先,在开始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宝宝的大脑是如何构造和运作的。
■上下左右脑:
上脑对于宝宝来说,是一块尚未发育完整的“处女地”,负责思考、自我管理等高级思维能力。
下脑在子宫中就开始发育了,出生时已经比较完善,控制着宝宝的吃喝、吞咽协调,以及较为激烈的情绪反应。
左脑较为理性,充满逻辑和秩序感。
右脑则更加随性、自由跳跃,属于感性脑。
大部分宝宝都属于右脑偏好型,这也是为什么在其哭闹时,家长无论如何讲道理,孩子都听不进去的原因。
而要想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完善的发展,就要着重培养左脑,理解能力就是其中一环,处于表达能力和社交语言发展的中间地带。
至于听懂指令,就是理解能力的关键部分之一了。扎心的是,它却常常被忽略,于是使孩子不听话成为了广大家长们的共同控诉。
我们必须理解的是,孩子的大脑正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而其理解能力也尚未开化。如果仅仅从大人的角度,理所当然地下指令,自然就相当于对牛弹琴了。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年龄就跟宝宝说什么话。
02宝宝听从指令的发展阶段,是怎样的?
首先必须先说明一下,这里的指令只适用于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事或什么改变,而不适用于打断孩子的破坏性或叛逆性行为。因为此时下达指令是无效的,只能立即进行干预和制止。
●一岁以上的宝宝,只能听懂一步指令
具体的意思是,在给一岁以上宝宝下达指令的时候,妈妈只能要求他做一个动作。比如:“宝宝,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过来。”
●两岁以上的宝宝,只能听懂两步相关性指令
比如:“宝宝,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过来,放到这个收纳盒里。”
所谓相关性,指的是这前后两个动作,存在一种比较自然的内在性联系,孩子不用通过太多反应,就能理解后一步应该如何做。
●三岁以上的宝宝,只能听懂两步非相关性指令
比如:“宝宝,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过来。然后再洗一下手。”
这样的两个动作,就不存在自然的逻辑联系,因而,相较上一个阶段,对孩子的要求更高。
●4岁以上的宝宝,能听懂多步复杂指令
比如:“宝宝,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过来,放到收纳盒里,再去洗一下手,坐到桌子上,我们一会儿要吃饭了。”
说到这里,大概父母们也都发现了,平常孩子不听话的缘故,就在于我们总是习惯性脱口而出多步复杂指令。
宝宝的理解能力根本还没到这个地步,我们就如此强人所难,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不能要求他会跑,这样的做法本身就不合逻辑和发展规律。
偏偏有的家长还要将此理解为孩子不听话,不仅自己徒添焦虑,还给孩子贴上了负面标签,可以说是很不友好了。
当然,孩子不听从指令,不仅仅只是这一个原因。
03孩子不听从指令的其他原因
除了不符合发展规律之外,家长也要思考是否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1)平时跟孩子沟通的基础没打好
前面说过,要想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需要打开他的左脑,而这就需要拿到钥匙。
如果平时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采用一些不确定的疑问句,又或者省略性地直接说结果,以及语言表达毫无趣味等,都会让孩子的理解能力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无法追赶上正常的发展阶段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家长在下达指令时,就成了一个人的狂欢了。
2)总在孩子情绪不好时下指令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大脑的通道是关闭的,此时他的全身心几乎都投入在这种消极情绪中,自然没办法听大人说了些什么。这时给孩子下达指令,无异于自撞南墙。
因而,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尽量在孩子开心时下指令,才能投其所好,让孩子更加愉快地接受。
04给孩子下指令还要遵守哪些原则?
1)不要重复唠叨指令
很多父母在发现孩子不听从指令时,都会陷入糟糕的情绪中,下意识地一遍遍重复,并且声音一次比一次大,甚至到最后还会出现不耐烦、发脾气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反复唠叨这些指令,反而容易产生超限效应,破坏亲子沟通渠道,最后让孩子选择性不听。
2)下完指令后给孩子适当的反应时间
很多家长给孩子下完指令后,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就立马开始重复唠叨或直接自己动手。
一般而言,发出指令都要遵循指令——反应——结果——停顿的原则。如果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反应后,仍然没有动静,才可以发出第2次指令。
但需要注意的是,第二次指令必须和第一次指令完全相同,以免孩子混淆。
3)发出的指令要在孩子理解的生活范围内
孩子经历的事情毕竟单调且匮乏,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件事,都和吃喝拉撒睡以及玩耍分不开关系。
如果家长突然发出一个与孩子的生活不具备相关性的指令,当然会让他们摸不着头脑。一定要让孩子既能看到、听到,又能感受到,才能让他们做出配合的动作。
4)发出指令的细节要把握好
下指令也是一项语言艺术,这其中很多的细节,如果做得不对就会导致不同的两个结果。
指令要清晰具体,且语言简明扼要。好比:“宝宝,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来。”不用说成:“宝宝,你过去把你的玩具小汽车拿来好不好呀?”
家长需要知道的是,指令就是指令,不是一个提问,也不是商量,否则就失去其意义了。
另外,发指令的时候和孩子的身体距离以及音量也要把握好,离得太远或声音太小,导致孩子听不到,也都是要纳入考虑范围内的。
养育孩子也像攻克一道难题,需要父母有意识地了解其中的知识点,才能最大化提升沟通的质量和效率。
最害怕的就是父母的自以为是,哪怕是下达指令这样小的事,深入了解后也会发现别有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