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跟好朋友一起在公园里捡石头, 他捡到一块很喜欢的放到自己的石头堆里。好朋友走过来把他那块石头拿走了,死死地握在手里不肯还。西西急了,生气地喊:“你这个傻X,赶紧给我,要不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西西妈妈在一边听得脸都绿了,两周前孩子在家里也这样骂过,当时妈妈非常严厉地批评过他:“不许这样说,没有礼貌,如果再这样说我会打你!”而且取消了他当天晚上的电脑时间。她以为这样西西就不会再说了,可没想到说脏话的行为这么难改变!
孩子说脏话为什么越批评越起劲?
一定是因为他在这个行为中得到了好处。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一个行为有好处,这个行为就能保持下去;一个行为没有好处,这个行为就会消退。那孩子明明在家说脏话的行为已经被批评了,看起来没有好处,为什么这个行为却仍然得以保持呢?
你能想象,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孩子生气的时候大声地骂了这句话,也许他不一定理解这话本身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感受到了那句话带有强大的气势,看到这句话把愤怒表达得淋漓尽致,他就体会到这句话是有力量的。
等到晚上回家,当妈妈限制他行为而惹怒他时,他会很生气地指着妈妈骂出这句话。这时,妈妈会是什么反应?妈妈一定会很生气,会批评他、惩罚他。这个孩子虽然被批评,看似没得到好处,但是,他会发现这句话真的有用—“平常妈妈很理智,很难被激怒,但是我这句话一出口,妈妈立刻就火儿了,这句话太有威力了。”那被惩罚以后,即使他对着妈妈不敢骂了,但如果朋友惹了他,在愤怒情绪下他当然会把这句话大声骂出来。
所以,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看似孩子说脏话没有好处,但实际上他体会到了脏话在激怒妈妈时的强大力量。说脏话的行为有效果,这个行为得到了强化,那它当然就会保持下去。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1、消退法:不要给到他所期待的反馈
要想让孩子别说脏话,就要保证不让孩子通过说脏话得到他想要的效果,也就是让他说脏话的行为没有好处,把说脏话行为的强化路径中断,我们把这个方法称为消退法。如果孩子说脏话是为了激怒你,可是说了好多次你都没有反应,他下次要不要对你说这句话? 比如他今天在幼儿园看到别的小朋友生气时大喊了一句“噼里啪啦”,当他晚上跟你生气而大声喊这句“噼里啪啦”,你什么感觉?会生气吗?估计不会,你会疑惑,“噼里啪啦”是什么?孩子本来想要表达愤怒,来报复你、激怒你,却只看到你疑惑的表情,那显然这句话不管用,孩子以后当然就不要再用这句话来表达愤怒了。
要想让孩子说脏话的行为没有用, 就不要给到他所期待的结果。他想激怒你时,你要平静而理智地说:“你这样说妈妈,妈妈觉得不被尊重,我希望你能换一种方式来表达你的情绪。”或者说:“我看到你现在很生气,你平静一会儿再过来跟我说,我想你会表达得更清楚。”孩子看到他的脏话没有起到激怒的效果,就会放弃这种做法。
2、行为矫正法: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加以满足
只是消退了孩子说脏话的行为还不够,因为孩子说脏话的行为有错,但是他说脏话后面的心理需求一定是没错的, 要想办法帮助他满足这个心理需求。
比如当他的权利被侵犯而很愤怒时,说脏话是为了表达他的愤怒,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时,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告诉他“不可以说脏话”,可他没有更好的方法时会怎样?也许他会直接动手去打人,那就更麻烦。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明白,虽然孩子说脏话的行为有错, 但他要表达愤怒的心理需求是对的,而且是很重要的,这时我们大人一定要帮助孩子去找到合适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维护自己的权利。
你可以对他说:“孩子,妈妈看到你很生气,但你这样说话不礼貌,妈妈是不能接受的,你还能用其他什么方式表达你的想法,要回你的石头吗?”当你这么问的时候,孩子就会明白自己骂人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骂到别人,而是为了要回自己的东西,那他就会去试试看还有什么更合适的方法。他可能会和对方去商量,或者和对方去讲道理,也可能去请对方的妈妈支援,不管用哪种方法解决了问题,孩子的社交能力都会提升,都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冲突。
所以只用消退法还不够,还要用行为矫正法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且帮他找到合适的方式去满足这个心理需求,帮助孩子形成良性的、合适的行为习惯。
3、多样化:不同的心理需求,差异对待
孩子说脏话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表达愤怒,同时也可能跟以下因素有关:渴望获得关注
去观察全家的互动,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其他人什么反应,如果他一说,大家都觉得很好玩,忍不住地笑,或者全家立刻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急着想要处理这个问题,那孩子就明白了原来说脏话可以获得家人的关注,就会接着说。尤其当孩子不知道用什么其他的方法也可以获得关注的时候,就会选择说脏话。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渴望被关注,那平时就要把关注给到孩子,当他生活中表现得好的时候要及时关注到他。比如当他把玩具分类收好时,你关注到他的整理能力;当你回到家,他把拖鞋递给你时你要表达你的幸福感;当他全神贯注看书时,你要走过去表现得自己被他的书吸引也忍不住想和他一起看…… 如果孩子能通过这些好的行为得到关注,他就不需要说脏话了。
4、处于“屎尿屁关键期”
孩子处于“屎尿屁关键期”时,一说相关的话题就觉得很过瘾,而且好朋友之间的小团体会更凝聚。比如,他们小群体经常说“狗屁”,在一起玩的时候,左一声“狗屁”,右一声“狗屁”,说完大家就哈哈大笑。
这个时候我们要教孩子的是说这些话的界限:“几个好朋友之间可以小声地说,但在群体之外不可以说,更不可以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这样就既能满足孩子对说屎尿屁话题的需求,让小团体更有共同语言,又能保证他们在公共场合有礼貌。 觉得这样很酷,想让自己与众不同。
这种情况,家长就要看他是怎么形成这种“错误观念”的,一定是他周围人的强化模式出了问题,这时就要请身边的人在他说脏话时改变与他互动的模式,或者装作没听到,或者没有太多表情地说“这样说可不好”就够了。
当然,另一方面还要想到办法来让孩子展现他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当他一个人看书看很久的时候,你可以说: “这孩子和别人可不一样了,才4岁,每次看书就整个人投入进去,你要是不叫他可能连饭都忘了吃。”也可以说:“这个孩子特别贴心,有一次我头疼,我都没讲他就问我怎么了,还帮我拿水喝,特别有爱。”所以,家长一方面要消退孩子说脏话的行为,但另一方面要在他的专注行为或友爱行为等良性行为发生的时候看到他的与众不同。
5、榜样示范:净化孩子周边语言环境
孩子在学脏话的时候,不但看到了脏话的语言内容,还看到了那句脏话下面的非言语信息带来的力量感,可能是愤怒的力量,也可能是觉得有趣的力量, 也可能是让他觉得与众不同的力量。这时,不能只盯着孩子让他改变,还要同时去改变他周围的语言环境。如果孩子说脏话是跟自家的长辈学的,那长辈首先要改,要做的不只是不说脏话,还要建立对别人的尊重的态度,对事件的积极的态度。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会映照出父母的行为特点。如果你对挫折抱怨,那孩子也会抱怨;如果你对挫折好奇,那孩子也会好奇;如果你生气时对别人愤怒和咒骂,那孩子对别人也会愤怒和咒骂;如果你生气时总是冷静一会儿再去解决问题,那孩子也能学会先冷静下来。家长要首先改变,孩子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