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让父母觉得很没辄吗?专家建议,孩子不听话,家长应该要找出原因,并想想是否是自己的因素造成,并且调整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才能在良好互动下教好孩子。
孩子听话的前提:他听得懂爸妈的话
学龄前孩子所谓的听话,必须听懂父母说的话,也要能懂父母说话的涵意,有些家长管教时会讲反话,例如:“你再皮就试试看、再丢东西就试试看”,结果孩子因为不懂话中意思,就真的去试、去丢东西了,这时候妈妈就更火,而孩子也感到委屈,会问妈妈:“你不是要我试试看吗?”所以要先清楚孩子听不听得懂。
究竟多大的小孩可以听懂父母说话的涵意?所谓听得懂不只是语言,也包括表情、语调等,一般出生9~10个月孩子已懂得察言观色,甚至有孩子6、7个月就会。此阶段或许言语上不是很懂,但是已经会看父母表情来做互动,知道爸妈是高兴或生气,亲子互动多从这时候开始,而即便孩子已听得懂简单单字、语言,但是大脑神经理解力还不好,所以需要给时间做反应或理解,这也是家长要先了解的。
不同阶段孩子,用不同方式引导
随著孩子慢慢成长,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原本叫他来,他会乖乖扶著墙壁走过来,但是有一天却叫不动,父母不能就此认定孩子不听话,其实各阶段的孩子在意的点不同,所以不同年龄的孩子,要用不同方式教导。例如本来单纯叫他来他会过来,但大一点的孩子特别爱玩,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命令,可以换一种方式说:“孩子过来爸爸这儿,这里有好玩的东西”,就能吸引孩子注意。
哪些状况最让父母受不了?
不听话、爱顶嘴
孩子也是需要面子的,有些孩子是因为要找台阶下才会顶嘴,例如,妈妈在爸爸面前骂孩子、爸爸在外人面前骂孩子,让他很没面子,才会有顶撞情形。首先,父母应了解,孩子和自己小时候是有一段差距,以往孩子顶嘴的内容,家长可以反驳回去,但因为现在的小孩得到的刺激比以前更多,无论生活经验或智商等,都比上一代来得多,反应也特别快,因此常让父母不知如何应对。
学爸妈说话,甚至抓语病
除了会顶嘴、讲谎话或故意调皮捣蛋,有些孩子甚至会模仿爸爸妈妈说话,例如,妈妈说:“你的蜡笔怎么没收好?”孩子也跟著说:“你的蜡笔怎么没收好?”孩子学父母讲话或抓父母语病,也会让家长感到很没辄。
拿爸妈订的规则回呛
孩子也会拿爸妈所订的规则回呛,例如孩子哭闹、发脾气、大声讲话,爸妈会说:“我不是告诉过你不要大声讲话?”此时父母本身声音一定要比平常大,孩子会反过来说:“你不是说不能大声讲话,你自己不是也一样?”
揪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规范太严格
规则订好后,要观察孩子能否真的做到。教导孩子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规则订好,但是要观察孩子是否真的能做到,适度超出能力范围的规定能帮助孩子进步,但要记得不能超出太多。
例如:已经规定孩子把图画好就能吃颗糖,孩子知道爸妈是爱我的,所以没完成也会给,让父母很难做,建议规则一旦订好就要执行,妈妈可当场把这颗糖果吃掉,如果孩子哭闹,可以告诉他:“不要哭,把图完成就能吃”,甚至完成后可以针对表现很棒的地方再多给一颗。孩子会建立一个观念,只要听话、顺爸妈的意思,就可以得到奖赏。
还有一种状况,如果已规定晚上九点要睡觉,但孩子想玩会拖延,这时候是可以给一点弹性,而此弹性并不在规则当中,所以要让孩子知道这次的改变是爸妈给的恩惠。
老是用命令、恐吓、威胁的方式对孩子
教导孩子过程如果只用命令、威胁方式,当孩子语言沟通能力更好时,会与父母对抗,所以不如采取利诱(不一定是用物质)方式,例如爸爸说:“小明把报纸拿给爸爸”,孩子可能会拒绝,同样语词,但是用不同态度而非命令式语气,孩子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例如:以温柔语气说:“小明帮爸爸把报纸拿过来”,孩子比较能接受。
此外,有时候威胁的方式反而会造成将来更多问题,例如妈妈告诉孩子:“你再不过来妈妈就不爱你了!”或“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送人!”刚开始孩子一定会害怕,但是大了就知道都是假的,所以孩子不会有什么反应。又如妈妈可能会说:“如果再不把书包收好,我就把你赶出去!”就算孩子不收,爸妈也不可能将他赶出去,而万一真的把他赶出去,会发生什么后果就很难预料。
动不动就体罚、责骂
处罚是很多爸妈会用的方式,但是要了解处罚后可能产生的问题。此外,处罚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变成体罚,在孩子的体力可接受范围内是处罚,如果超出范围、造成伤害,就算是体罚。例如学龄前孩子罚站,1分钟之内是适当的,但是超过半小时就不恰当。
最重要其实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父母要给予处罚,而且过程中不要把情绪放进去,更不能只一味地责骂,例如:有些妈妈会在当下对孩子说:“看吧!你就是不听话才会被罚站”,孩子会觉得自己已被限制还要被骂,往后比较容易有“凡事都怪别人”的个性,可能在学校经常会骂别人,进而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严格管教要看个别家庭状况
像虎妈的严格方式并不是不好,但要知道虎妈不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有兄弟姐妹可以做情绪方面的宣泄,如果只有一个小孩,就不适合太严厉的方式管教,否则孩子大一点会抵抗、逃避,在学校会欺负同学、老师,高中可能就逃学、逃家。
那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孩子不听话,父母试试这么做!
面对孩子所谓不听话的各种状况,爸爸妈妈会问,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很多时候并非孩子不听话,而是父母本身需要思考,是否要用比较适当的沟通方式来与孩子做互动。
找到适合与孩子沟通的方式
如果我们把孩子不听话定义为比较调皮、爱唱反调、不听指令做该做的事,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想想有没有其他表达或沟通的方式?而不是用自以为是的方法硬要孩子接受,尤其在工业化、社会化影响下,一定要找出适合的方法,至于要怎么找?就是尽量去尝试,知道孩子在什么情况下,最愿意和爸爸妈妈玩,那就是可以和孩子沟通的方法。
像有位妈妈用手机设定一种专与孩子沟通的铃声,只要妈妈拨放这个铃声,就是提示孩子放下手边游戏、注意妈妈。
爸妈不能只有规则,更重要是要有沟通,订定大家可接受的规则,例如针对大班小朋友,可要求他们写名字以学会负责,到小学已认得字,可以把规则写在纸条,给爸妈签名,也让孩子清楚知道要遵守那些规则。
用奖励方式教导
听话就能得到奖励的“行为改变技术”。很多爸爸妈妈会认为,我们以前不听话都要被处罚,不是打就是骂,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且将来要面对的挑战和我们过去也不一样,所以必须因材施教,不能用过去自己所受的方式来教他们,现在讲求的是爱的教育。
建议父母尝试用正面方式,让孩子知道听话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例如妈妈出门买了糖果回家给孩子,孩子一定很高兴,此时可以请孩子做一件事,不一定是复杂的事,像是捡一张垃圾、和妈妈抱一下都可以,这些能帮孩子大脑建立一个观念:“听话就可以得到奖励”,我们称这种方式为“行为改变技术”,此技术可帮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就是只要我听话,就有好的回馈。
这些处理方式,爸妈要避免
情绪失控,无法冷静
孩子不听话,爸妈火冒三丈,这时一定要先察觉自己情绪,假如正在气头上,建议在确定孩子于安全状况下,先和孩子隔离,背对孩子或先到旁边做深呼吸,把自己情绪放下,想好之后回到孩子身边,告诉孩子哪裡不对、哪裡要改变,而不是不停的责骂,否则孩子会认为,只要忍一下被骂完或打完就没事。
孩子不听,直接开骂
孩子不接受指令,玩玩具会乱丢,当零件不见了,孩子抱怨时,妈妈如果说:“不是告诉你不要乱丢吗!”孩子认为玩具已经不见,还要被责骂,无法取暖的情况下可能会哭闹,这时妈妈就更生气。孩子不会喜欢妈妈说负面的话,假如一有问题就被骂,容易有预期心理,例如:打破杯子就知道妈妈会骂我,并且要我清理。
家长其实可换一个较正面的方式处理,当小朋友不小心打破杯子,可以说:“你怎么知道我要换杯子?”用不按牌理的方式对待,孩子会觉得很新鲜,会解除心防,这时再告诉他:“杯子碎片会割伤身体,你先后退,我们一起打扫地板”,记得千万不要让他只在旁边看,一定要让他参与,否则以后很容易再犯。
一有问题,爸妈总是吼不停
像孩子刚戒尿布,仍会有尿裤子情形,主要因为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好,妈妈常会说:“不是告诉过你已经戒尿布了,为什么还会尿裤子?”妈妈可能会一直念叨,并且要孩子把裤子换掉,又因为要擦地板,所以叫孩子走开,孩子就只能听父母说教而无法成长,将来到学校可能不敢去尿尿,经常憋尿,进而影响专注力。
建议可以让孩子自己换裤子,再给他一条抹布,一起擦地板,要让他参与,慢慢再教他擦干净,孩子觉得尿裤子之后要自己脱裤子还要擦地板,觉得很累,以后想尿时就会提醒自己。
从孩子的反应觉察教养方式
家长要给孩子多一点社会经验
管教过程可观察孩子的反应,虽然爸妈都是为孩子好,但孩子一开始可能不接受,例如孩子晚睡,第二天上学迟到,被老师点名或被同学笑,爸妈可以规定8点半一定要进房间,第一天孩子会闹脾气,但第二天没迟到,晚上就可以问孩子:“今年早上起床是不是精神很好?因为早上早起,精神好,在学校就玩得特别开心”,用这种方式就能好好引导孩子。
还有一些细节必须要注意,例如孩子看到爸爸手机就拿过来,爸爸会纠正:“要说爸爸手机借我”,当他在学校看到同学的东西,会跟同学说一声就拿走,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但缺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征求同学答应,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多一点社会经验,否则到幼儿园接触团体生活,会有许多问题。
与长辈的管教不同调,先沟通
另外让父母很头痛的就是三代同堂容易有“教育不同调”问题,小朋友如果玩到12点,妈妈要他睡觉却叫不动,自己会出面说:“玩具不用收,马上睡觉”,不能等他收玩具,否则会拖更晚,等第二天再由孩子自己收。奶奶会说:“没关系,再玩5分钟”,儿子很快便学起来,往后常说:“奶奶说可以再多5分钟”。
类似问题必须大人一起沟通,爸妈要尊重长辈想法,但也要让长辈了解自己的用心。
寻求资源协助
在少子化社会下,最好不要只有自己带孩子,建议和有差不多年纪孩子的同事一起外出活动,互相交流带小朋友,让自己放松一下,同时交换育儿经验,也让小朋友彼此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