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跟我抱怨:
我儿子刚好3岁,感觉他像没长耳朵一样,不管跟他说什么,都好像没听见,该干嘛干嘛,真的快要被他气死:
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半小时后,地上还是一团糟;
去超市买东西,告诉他一定要跟紧,不要乱跑,谁知一转身,人就没影了;
让他洗脸的时候别把衣服弄湿,分分钟湿给你看……
你说为啥提醒了800遍,孩子还是不听话、不配合?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为啥还是搞不定这个小家伙?
其实,很多孩子都会有这个阶段,孩子像开启“自动屏蔽”模式,说啥都听不进去的情况太多了。
今天咱们就聊聊,怎么应付。
为啥娃会“没耳朵”?
1,孩子的注意力发展还没完善
在心理学上,注意力有四种特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而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幼儿注意力的这四个方面,都相对差一些。
孩子经常听不见我们喊他,也不能同时做几件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实际情况是他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发展水平。当他投入巨大的兴趣在当下的事情上时,他的脑子里就只有这一件事,没有更多精力听别的。
比如玩玩具、看电视的时候,不管妈妈说什么,都会变成“背景音”,被自动过滤掉了。
2,刺激过多引起的“超限”效应
孩子总是说不听,问题极有可能就出在这个“总”字上。
先说个故事:
它来源于大文学家马克·吐温的真实故事。有一次,马克·吐温去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不过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你瞧,如果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就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就是“超限效应”,它强调的就是要保持适度原则,警惕过犹而不及。
儿童心理学家德雷克斯把听不见唠叨,提醒,说教的孩子称为—–“妈妈的聋子”;吉诺特博士也指出,孩子对于大段的唠叨和提醒,能听进去的很少。
如果孩子犯错时,爸爸妈妈多次重复着数落,会让孩子经历“内疚不安→不耐烦→反感讨厌”这样的心理变化,最后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所以,别再觉得自己对孩子是苦口婆心一片好意,其实我们是在制造亲子矛盾,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3,叛逆期的对抗
孩子进入叛逆期的三个阶段一般是2—3岁,6到8岁,还有就是12到16岁。
由于他们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愿,不想处处顺从,总想反抗一下家长的权威,“喊了不理”就是其中一种反抗形式,尤其大人态度比较强硬时,会更加激起他们的反抗欲。比如:当妈妈用指责的态度告诉他“必须”、“应该”怎样时,他就会产生抗拒心理。
试试这几招,超有效!
01 说话前先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有时候不是不听话,而是没把话听进去。
认知心理学上有“非注意性盲视”,指的是“在处理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时,因为注意的转移,而没有知觉到背景中出现的醒目的意外刺激的现象。”
那么,当父母们喊孩子吃饭,却发现孩子在全神贯注地玩积木、玩拼图时,就该意识到孩子的专注力不在饭点。此时,就算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大吼,也只能是无用功。
父母们可以尝试走到孩子身边,轻轻地进行摸背拍肩等肢体接触,让ta先抬头看着自己的眼睛,确保孩子能够把话听进去,再告诉ta该吃饭了,与ta商量晚饭过后,接着玩。
(这个也要看具体情况,某些时候打断孩子的注意力,可能会影响专注力,妈妈说之前要有足够的判断。)
02 尊重孩子,少用责备命令的语气
当你想说“不”的时候,换一种正面的说法,或者用游戏的思路,也可以给出替代方案。
“在电梯里,我们动作要轻轻的,现在,我们假装自己是只小老鼠 ,蹑手蹑脚的,好不好?”(而不是:不许在电梯里蹦蹦跳跳!否则电梯坏了,我们就摔下去了!)
“宝贝,商场里面人多,你能牵着妈妈的手走路吗?”(而不是:不许乱跑!)
“等你吃完饭,我们就去玩滑滑梯。”(而不是:饭没吃完,不许玩滑滑梯!)
ps:别说“等你吃饱”,否则小家伙立刻把碗一推,“我吃饱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如果非要谈什么技巧的话,那大约是把你脱口而出的话,最后的“!”改为“?”或者“。”这也意味着你和孩子的沟通,从命令变成了平等对话。
03 事先约定,并和善而坚定的执行
如果是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因为孩子的任性,父母妥协了,孩子以后会变本加厉常常通过耍赖来达到目的。
所以,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不急不躁,坚持自己的决定,可以等孩子情绪缓和下来再讲明道理;
如果父母制定了规矩,并且温和而坚定地要求孩子执行,时间久了,孩子不用你说,他的心中自然会有一条规矩的界限。
04 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渴望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一旦这种精神需求被满足,人就会充满自信和动力。所以妈妈面对孩子时,不要只“挑毛病”,而要尽量发掘和赞美孩子的闪光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记住:孩子做对事的时候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机,而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是最需要你爱的时候!
05 做孩子的榜样
有句话说的很好,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直接模仿对象,要想孩子表现出积极正确的行为,父母要给孩子模仿的榜样。
为了让孩子早点睡,说熬夜对身体不好;为了让孩子均衡饮食,说零食不健康;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我们有各种人生道理。
开始孩子还听话照做,可后来发现“好像这些道理只针对我”,爸爸可以吃鸡到深夜,妈妈正享用一大包薯片。
当道理成了让孩子听话的工具,你说什么孩子也不会信了。
06 让孩子自己承担自然后果
孩子就是不听怎么办?自然后果来说话
如果孩子老是不收拾玩具,我们可以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进一个大箱子。孩子想玩的时候,很抱歉,找不到。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不吃饭就只能饿肚子了。妈妈觉得你一定能忍到下一餐。
孩子不睡午觉怎么办?不睡不就不睡。下午的时候打瞌睡的滋味很难熬,你自己不介意就好。
在这里,需要提醒一句。“自然后果”是指孩子做出选择所自然发生的后果 。
假如我们说“好好吃饭,不好好吃饭就罚你不许看书!”
这样就变成了惩罚。
以后会专门细聊自然后果,大家记得它是—-“自然发生的后果”。而非夹杂着大人意愿的惩罚。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曾做过一个比喻,“成人的大脑就像手电筒,能够有意识地聚焦在自己选择的某个领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灯笼,照亮了每一个孩子感兴趣和想要关注的事物。”
既然如此,父母们对待孩子,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孩子时,不必太过苛刻,尝试让孩子在轻松活泼有趣的场景里,调整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养成习惯,更不失为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