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过程当中,他要形成一些东西,就是除了爱之外,还有一个敬和畏。有了敬畏以后孩子就不敢再犯错,知道自己做错了,也不会出现打骂父母的行为。打骂教育不可取,但是“打孩子”有时候却能发挥出不错的教育效果。
闺蜜的孩子今年三岁了,到了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不敢靠近他,因为孩子的攻击性太强了,比如,喜欢抢别人的玩具、抓同伴脸、推对方等等。刚上小班才一个月的时间,闺蜜就为了孩子的事情给4个家长道过歉。
其实孩子并不是突然这样的,那次去他家吃饭,我也见识到了孩子的霸道。他喜欢吃的菜不许别人动一口,我逗他说:“阿姨吃一口好不好?”孩子立马翻脸,把筷子扔到桌子上就开始哭。闺蜜哄也没用,并且对闺蜜拳打脚踢的,很难想象长大以后他会怎么对自己的父母。
哈佛大学教育博士王涛说过一句让家长都吃惊的话:孩子不仅可以打,也应该打。大家都知道现在崇尚说服教育,并不建议家长使用暴力手段教育孩子。那教育学博士说这句话是何用意呢?家长需要了解的是“挨打” 对孩子的好处。
“孩子该打就要打”有什么教育意义?
1、让孩子的心理不至于特别脆弱,内心更坚强。
现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挨过打,没有经历过任何磨难,内心必然是脆弱的。而且很多家长还会溺爱孩子,就算犯了错也只会不痛不痒的说教,这让他们更没机会经历挫折。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无法独立,经受挫折的能力就更弱。假设自己被体罚,他们就会一时难以接受,甚至会造成很多心理问题。那些小时候接触过体罚的孩子,抗压能力会更强,对自己的言行也会更有分寸。
2、会给孩子一种隐形的约束力。
有些家长觉得体罚孩子会让他感到恐惧,反而不会和自己亲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平时过少“体罚”。 从来都没接受过家长批评的孩子,突然被训斥自然会不适应,还可能因为父母的“体罚” 出现恐惧心理。那些被“体罚”过的孩子就不会把父母的行为记在心里,因为他已经见识过这种惩罚方式。而且适度的“体罚”还会督促孩子积极上进,让他做事之前都会考虑父母的威严,也能起到约束的作用。
3、“打孩子”让他更容易记住。
教育中不能一味的鼓励孩子,适当的惩罚对他也有好处。只听过赞美的孩子不知道自身的缺点,容易在骄傲、自满中迷失自己。受过“体罚”的孩子会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以此来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身体上的疼痛让他们牢记这次过错,在下次就不会犯相同的错误。
“体罚”并不是完全不可取,适当使用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体罚孩子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也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引起逆反心理。
体罚也要讲究方法,掌握分寸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哈佛大学博士王涛告诉大家,打孩子可以,但是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体罚孩子应该掌握四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否则打孩子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1、在自己生气的时候不要打骂孩子。
我们需清楚体罚孩子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他能够知错改错,并不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为主。“打” 只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可以变成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打孩子是为了让他懂得规矩,不应该因为生气,而体罚孩子。我们在打的时候也应该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因为触犯了规则,所以才得到了惩罚,这只是在维护规则而已。
2、规定打孩子的道具,不要随便打。
很多父母气急了以后,就会随手拿起身边的鞋子打孩子。其实父母也是为了让他长记性,不过在孩子看来这只是在发脾气。孩子之所以被打之后变得害怕父母,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犯错后不再受父母的宠爱了。打孩子之前要让他知道,被打不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了,原因是他触犯了规定。打完之后孩子畏惧规则,而不是畏惧父母。王涛博士说过:“如果孩子小时候能够有这样的观念,那长大之后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
3、打孩子之前要让他知错。
之所以很多家长不提倡体罚,就是因为很多人在打孩子之前并不会讲道理。即使被打之后,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什么了,家长缺乏沟通是体罚教育失败的原因。各位父母在体罚孩子之前,应该告诉他做错的点在哪、犯错之后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要让他明确:父母也不想打他,可做错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所以挨打是因为做错了。
4、打孩子也应该有爱。
有爱的体罚教育才不会让孩子误解父母的意思,孩子即使挨打也不会疏远父母,反而会让教育更有度。当孩子做错事情受到惩罚时,家长也应该承担自己那份监管不当的责任。让孩子知道,只要做错事情,每个人都需要受到惩罚。言传身教让规则更加有威严,有利于孩子以后遵守规则。
教育要结合实际去实施,家长平时应该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一切教育方法都应该为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为目的,打孩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明白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成长中设立明确的规矩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孩子成长中必须要设定哪些规矩?
1、任何无理取闹都不能破坏规矩
出门买东西我们经常能看到,孩子为一个玩具在大庭广众之下撒泼打滚的场景。这就是没有规矩所产生的教育结果,在公众场合不适合打孩子,但也不能对孩子屈服。家长能做的就是看着孩子胡闹,要明确的告诉他不论怎么闹也不能改变规矩。累了,孩子自然会停下,而且下次也不会采取一样的方法获取玩具。
2、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总是包办他生活中的琐事。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会找父母去帮忙。提示各位父母在孩子成长中,可以提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适当对他说“不”, 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用小事去磨练他的意志,培养他的独立能力。
3、不可以打骂长辈
规矩就是给孩子设立一个底线,让他明确的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我们通过媒体报道,看过很多孩子从小打骂父母、长大拒绝赡养父母等类似的丑闻。出现这样的教育结果,都是因为家长不舍得“打孩子”。所以才让他无法无天,眼中没有父母更没有规则。
当孩子出现打骂长辈的行为时,应该严厉的呵斥制止,并且接受相应的体罚。拿出家里犯错就会用的“戒尺”执行规矩,不要因为一时心软破坏了规定,否则将会让孩子无视规则,不利于以后的教育。
打孩子是为了让他明白错误、懂规矩,家长应该端正自己的认知。不要把打孩子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打”的时候父母只是执行者,应该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判孩子的对错。当然在打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及时给予他关爱,以爱为前提的教育才会更有效。
你“打”过孩子吗?是在什么情况下打的,教育效果如何?可以在下方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