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如何学习,在传统观念里,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自律和努力,谁花的时间越多,谁就学的更好。分心和遗忘都是学习的敌人。不论背单词还是练小提琴,老师都会建议学生要在固定的安静场所里全神贯注地重复学习,从而加深记忆,避免遗忘。本书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在这种教育理念下长大的,他小时候学习就很刻苦,早上五点就要爬起来看书,虽然成绩很好,但总是缺乏自信,上课也不敢发言,担心自己没掌握要学的内容。大学毕业后,凯里成为了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报道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成果,其中很多内容都是和学习相关。在采访了许多学习领域的科学家后,凯里发现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传统观念非常不同。有哪些不同呢?科学家认为,遗忘并非学习的敌人,而是学习的一部分,有助于我们巩固新知识。学习场所没必要固定不变,轮流在不同场所学习的效果反而更好。遇到棘手问题时,我们也不用死盯着不放,适当的分析和放松更能激发灵感,解决问题。凯里一开始觉得这些观点难以置信,于是他决定亲自尝试一下,按这些方法去学外语和练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后,他发现自己不仅更轻松自信,学习效果也更好。于是,凯里写了这本如何学习,本书从科学角度解析大脑的学习机制,还介绍了许多容易上手的科学学习方法。科学作家万维钢就说,本书介绍的有关学习的新科学,我只恨没有在20年前就知道他。下面我会通过三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大脑是如何记忆的?第二,如何增强记忆。第三,如何处理复杂课题?先说第一部分,大脑是如何记忆的?再介绍具体方法前,我们要了解大脑的记忆机制。这是后面一系列方法的理论基础。以前人们会认为想不起来某件事,就说明这件事已经被大脑忘记了,所以才没印象。在这种观点里,遗忘是记忆的对立面,忘了就想不起来了。但近年来,许多针对记忆的研究不仅推翻了这种观点,还形成了一套新理论,叫记忆失用理论。失去的失,用途的用。记忆失用理论更全面的解释关于记忆的现象,帮我们搞清楚记忆的机制。他最重要的法则有两个。第一个法则是记忆,分成储存和提取两大能力。储存能力是说我们对一件事有多熟悉,记得就有多劳。我们越是经常接触这件事,对他的储存能力就越强。比如九九乘法表,在上学时我们无数次的使用过它,所以对乘法口诀非常熟悉。记忆是用理论认为,记忆的储存能力只会变强,不会变弱。大脑有着足够的存储空间,把生活里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只要我们把一件事存在了脑子里,那就是永远记住了,不会遗忘。这听起来很反直觉,既然永远记得,为什么还会想不起来?这和记忆的提取能力有关。他指的是记忆被提取到意识中的能力。某件事想不起来时,并不是我们忘记了这件事,这件事一直都在脑子里。只是我们对它的提取能力不够,没法把对应信息从大脑里搜索出来,让他进入到意识层面。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不同,如果长期没用,就会变弱,想不起对应的记忆。比如说,在一次聚会上,既有你的父母,也有你的前老板,还有你的小学老师。你的父母,毫无疑问,你经常会想到他们提取能力是最强的。而小学老师,因为很久没见了,你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他的名字。记忆失用理论的第二个法则,使我们提取一项技艺十分费劲,再想起来后,这项技艺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都会变得更高。这也被称为必要难度法则。记忆的这个特点很像肌肉,肌肉在锻炼中会觉得疲惫,但经过休息后,肌肉会变得比运动前更强壮,这在体育中叫超量恢复。记忆也是如此。费劲回忆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储存和提取的强化,所以遗忘并不是记忆的对立面,遗忘的事情也能再度想起来,而且还能加强记忆。一位叫巴拉德的英文老师做过一项实验,他让学生们花五分钟阅读一首诗,并尽量记忆。然后这些学生要默写这首诗,看能记住多少。结果并不意外,学生们只能记住一部分句子。然后过了两天,巴拉德突然让学生再默写一遍。这些学生都不知道,还要默写,根本没复习过。但结果很意外,他们的默写成绩平均提高了10%。过了几天,巴拉德又搞了一次突然测试,结果学生的成绩又提高了。有个学生第一次只默写出三行诗,但一个星期后却能写出11行。必要难度法则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当学生第一次默写时,他们会尽量回忆能记住的内容。这些句子的储存和提取能力就得到了强化。等到第二、第三次默写时,学生能更快的写出这些已经被记忆强化过的句子。于是,他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回忆之前没想起来的内容。因为诗歌本身是一个整体,句子和句子之间有情感和意向的关联,学生可以把已经写好的内容当成线索,提示来回一起没能写出来的句子。所以后面默写出的内容反而比开始更多。要注意的是,必要难度法则有效的前提是在完全遗忘前就回忆,这才能加强记忆。但我们平时很少主动回忆某件事,常常是隔了很长的时间,等有需要了才去回忆,于是就彻底想不起来了,自然也没法强化。遗忘除了能加强记忆,还能帮我们更快掌握新技能。很多时候,新技能和已经掌握的老技能是冲突的,如果不忘记老技能,就没法学会新技能。举个例子,在国内我们开车都是靠右行驶,但在日本开车是靠左行驶。如果我们在日本开车时不再是忘记国内的驾驶习惯,那一不小心就会逆行出车祸。说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记忆是用理论认为记忆分成储存和提取两种能力。储存能力指的是我们记得有多劳,只会加强,不会变弱。提取能力指的是我们能多快找到对应的记忆,如果不经常使用就会减弱。我们回忆一件事越费劲,再想起来后,对应记忆的储存和提取能力提升就越大。遗忘还能帮我们暂时忘记老技能,更快掌握新技能。说完了记忆的机制,下面第二部分我们就来说说如何增强记忆。作者介绍了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打破环境的一贯性。教育界多年来一直认为,在固定的环境里学习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科学研究已经表明,还原学习环境可以增强记忆力。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来18名潜水员,带着潜水装备,在水下记忆一份词汇表。一个小时后,其中一半的人在地面上考试,另一半的人依然在水下考试。结果显示,水下考试的人能回忆起的单词数量要多30%。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在学习时记忆的不仅是学习材料,还有大量的环境信息。比如在水下背单词时,呼吸器富有韵律的节奏,氧气罐的重量,眼前游过的鱼,这些都被大脑储存了下来。当我们在同样的环境里考试,这些背景提示会加强我们的提取能力。想起在当时环境里记下的单词。这种情况很常见。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就容易回想起类似天气时发生的事。毕业多年后重回学校,我们也会想起上学时的点点滴滴。这都是环境信息的提示作用。所以理论上说,如果在同一个环境里学习并考试,那成绩会更好。但实际上,这种事很难办到。很多时候,考试地点不是我们说了算,是随机分配的。比如许多人高考就是去其他学校考试。如果是学习某项表演技能,那我们更没法控制演出场所。一个拉小提琴的人可能需要在剧场、酒吧、餐厅各种地方演奏,他要是遵照一贯性原则,只在一个地方练习,那到了其他场所,就可能因为不熟悉环境导致发挥失常。所以,为了增强记忆力,保证在陌生场所也能良好发挥,我们应该变换学习场所。在一次实验中,心理学家找来两组学生,每人要花两个十分钟学习一份单词表。第一组的学生在房间里学完十分钟后,休息了几个钟头,继续在同一个房间里学十分钟。第二组学生学完十分钟后,也休息几个钟头,并换了一个环境不同的房间接着学十分钟。最后两组学生要到一个没来过的陌生教室里考试。考试结果差距很大,第二组学生的成绩比第一组平均要高出50%。心理学家认为,当学生在不同场所学习时,会把各个场所里的环境信息记下来。环境信息越丰富,记忆的提示线索就越多。而且在新场所学习时,因为没有了之前场所的环境提示,回忆的难度会提升,这就用到了必要难度法则,让我们记得更牢。最终我们就拥有了更强的提取能力,在陌生场所也能表现出色。作者还指出,学习环境的变化不限于学习场所,我们也可以变化学习的时间段,或播放一些轻音乐做背景,甚至改变学习的姿势。从坐着看书变成站着看书。这都能提供更多提示信息,增强我们的提取能力。增强记忆力的第二种方法是分散式复习。就是说,当我们学了一个新内容后,马上复习并不会加深记忆?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小时甚至几天之后再复习,这样能记得更牢。在心理学上,这也被称为间隔效应。举个例子。我选30个不认识的英文单词,其中15个单词我今天背十分钟,初步都记下来,明天再复习一遍,重新背十分钟。另外15个单词,我明天一口气背20分钟之后就不复习啦。一个星期后再来默写,很可能是花两天背的15个单词记得更牢。为什么分散式复习能让东西记得更牢?这还是和我们前面说过的必要难度法则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提取意象记忆十月费劲,再想起来后,这项技艺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都会变得更高。过段时间再复习,我们对知识的提取能力会变弱,回忆内容会更费劲。但回忆起来之后,记忆反而能得到强化,而且隔段时间我们会发现哪些内容更容易遗忘,从而针对弱项复习,让自己记得更牢。此外,隔段时间再复习,复习的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可能上次是早上在学校里学的,下次是晚上在家里复习。这就打破了环境的一贯性,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环境信息,加强了我们的提取能力。关于具体隔多久复习效果最好,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分组比对后,也给出了回答。复习的最佳间隔时间取决于你想记多久。假设你一星期后要考试,那么你应该今天复习完后隔一到两天再复习,要是你一个月后要考试,那么你今天复习完后应该隔一星期再复习,要是你三个月后才考试,你可以今天复习完,然后过半个月再复习。最佳间隔时间也不是定死的,可以有一到两天的余量调整。如果你不放心,觉得两次复习还不够,可以把第三次复习放在考试前一天。增强记忆力的第三种方法是自我测试。这是说,脱离课本,让自己去主动回想内容,具体方法包括背诵、做题目或把相关知识讲给别人听。这背后的原理仍然是必要难度法则。拿复习数学定理来说,我找包含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做一遍,肯定比直接看几遍定理费脑多了,会大大加深我对定理的印象。作者还介绍了一种特殊的自我测试教育,预先考试。就是说在学相关知识前,让学生先考试。举个例子,老师要让学生记住各个国家的首都,普通做法是先告诉学生这些国家的首都是什么,再让学生记忆。但预先考试的方法是这样的,先给学生一套国家首都的选择题卷子,每个国家下面有五个城市选项。这时,学生只能连蒙带猜,成绩好不到哪里去。考完后,老师立刻会公布正确答案。接着上课,介绍这些国家。后续测试表明,参加预先考试的学生记住的内容会比没有参加预先考试的学生多10%-20%。心理学家认为,预先考试最大的好处是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关注。预先考试结束后,学生马上能知道哪些问题自己答错了,正确答案是什么。所以在上课前,他就会对学习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知道哪些知识点自己不了解,需要重点关注。当讲到对应内容时,学生就会更加留意,加深了印象。此外,相比直接学习知识点,先猜测再学习让我们花更多的精力来得到答案,这也符合必要难度法则强化了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说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要点。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打破一贯性,也就是变化学习的场所和时间,让大脑获得更多环境信息,强化提取能力,二是分散时复习,在学完新知识后不要立刻复习,而是隔段时间再复习,三是自我测试。通过背诵或做题,让自己去主动回想内容。预先考试也是一种自我测试,它能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关注,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生活中很多课题都要比背单词更复杂。比如数学考试里,我们不仅要记住各种公式,还要分析题目类型,思考该用哪些公式解题。科学研究、写小说或体育比赛也是如此,都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判断,找到合适的应对手段。下面第三部分,我就来说说如何应对这种复杂课题。主要讲三种方法,第一种是交替学习。就是说把既相关又不同的学习内容混合在一起学习。比如一个要数学考试的学生,他的复习计划可能是,今天做一小时函数题目,明天做一小时平面几何题目,后天坐一小时统计概率题目。如果采用交替学习的理念,他应该把这些题目都混合在一起,每天做一小时各种类型都有的混合体。多年来,人们都相信不断重复练习同一个目标能迅速提升我们的熟练度。如果我不擅长平面几何,那就应该抽出一段时间来专门做平面几何的题目,这种方法确实会有效果。但科学家们发现,采用交替学习的效果会更胜一筹,让我们的表现更出色。已经有许多实验证明,采用交替学习的学生,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更深刻,解题速度也更快。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赞 (0)
抗日英雄人物事迹作文500字(抗日英雄人物)
上一篇
2022年4月19日 下午12:16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家长应该怎么做(青春期长痘痘应该怎么调理才能好)
下一篇
2022年4月19日 下午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