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找一些新的育儿思路,了解到了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这个节目。
这个节目并不像其他艺人娱乐类的综艺那么火爆,但是作为一档聚焦中国家庭教育的栏目,节目嘉宾、教育观察员、明星父母等对真实中国家庭的分析,还是能给我们不少现实指导意义!
经过统计,第一季16期节目中,有5个家庭都是属于“和孩子叛逆与父母闹僵,一家人上节目组寻求调解和引导”的类型。
这5个家庭的孩子都不过13、14岁,其中一个女孩因为厌学,与父母闹到断绝关系,在节目中朝父母大叫,“你们去死!”
而另一个男孩,则与父母形同陌路,除了要钱,拒绝见父母,面对爸妈的指责,他称父母为“神经病”。
还有一个男孩,更是因为叛逆被父母送进了青少年行为矫正学校,在那被教官和同学欺负,但父母却拒绝接孩子回家。
此外,还有和家庭闹矛盾,的抑郁症,父子反目等等案例。
看到他们的故事,我并没有感到丝毫庆幸,反而觉得这些未曾在身边发生的亲子矛盾,其实是给同样作为父母的我们敲的一个警钟。
那些面对父母破口大骂的孩子,与其武断地责怪他们“不孝”,我们更应该分析他们与家庭闹僵的真实原因。
面对孩子的厌学叛逆,很多父母不是觉得不安无助,就是选择用武力镇压,对孩子非打即骂。
但是,很少父母能够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如此。
教育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她的著作中曾说:
赢得孩子信任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和他们站在一起,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孩子厌学
是因为父母的高期待
今天就来分享下朋友和她儿子的故事。
孩子在初一那年,突然提出要休学。
一直以“考入重点初中”要求孩子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时,直接把孩子骂的狗血淋头。
第二天,孩子没有再提休学的事情,但是每天起床的时间却越来越迟,以前从未迟到的孩子,开始经常迟到。
在收到孩子班主任的反馈电话后,朋友才好说歹说,勉强降低孩子的迟到频率。
但孩子偶尔也会用头痛、肚子痛等五花八门的理由请假早退。
回到家后,以前常去的补习班也不去了,而是躲在房间里玩游戏。
在双方僵持的那几个月里,母子俩相处的方式就像火星撞地球。
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孩子还是在自愿退学书上签了字。
朋友怎么也想不通,以前在学校名列前茅,曾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学习模范生,为什么一上初中,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
为此,朋友决定和孩子好好心平气和的沟通一次,却没想到,朋友听到的竟是孩子语气凶狠地说: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难道你不知道吗?还要我告诉你吗?”
接着儿子用手指着她,恶狠狠地说:
“我会这样,都是你!都是因为你!你想想过去是怎么对我,是怎么对妹妹的?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生活,这还算活着吗?”
“全都是因为你,你还搞不清楚吗?”
儿子脱口而出的冲击话语,几乎让她昏厥过去。
孩子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其实是向我们传递的一种信号。
面对学习,孩子当然也明白,努力学习考上理想学校对自己没有坏处。
只是,他们在这过程中,很难承担起父母以爱之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
当他们觉得学习充满痛苦,学习变成了一种煎熬,孩子的内心只会充满抗拒和恐惧。
所以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家长要切记不要给予孩子过高的要求,更不要给孩子过高的期待。
当孩子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时,首先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对孩子情绪表示认同。
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不至于让厌学情绪加重。
此外,当孩子学习上获得进步时,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
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需要成就感的事情。
父母的理解和认可,会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力量,让孩子有勇气重新尝试回归学习。
孩子无法沟通
也许是因为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部电影叫《我杀死了我的妈妈》。
剧里面的母子就像敌人一样。
妈妈开车送儿子上学的路上,两人会因为“哪个广播更好听”吵起来。
妈妈不接受儿子的建议,一生气就呵斥孩子:
“你要是不满意,就滚下去!”
周末儿子打算邀请同学来家里玩,妈妈本来答应的好好的,却临时反悔,甚至威胁儿子说:
“不听我的话就没有零花钱。”
甚至没跟儿子商量,就直接给儿子办了转学。
在妈妈眼里,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这一切的事情,都让儿子恨得咬牙切齿。
就连去新学校的第一天晚上,母子之间也是硝烟四起。
儿子甚至撂下狠话,并羞辱妈妈:
“我会在17岁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分钟,给你打最后一通电话!”
从此以后,老死不相往来。
儿子和妈妈说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怨恨和愤怒。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想孩子和你沟通?
完全不可能。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命令式谈话,一旦开始,谈话就已经结束了。
其实,反观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相处,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沟通,其实更像是单方面的控制。
偶然间看到一个关于和父母沟通的问答。
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和父母沟通不了的时候,根本不会绝望。但是日积月累之后,会把这份亲情消化殆尽。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觉得你们之间仅仅只是有血缘关系,却恨不得成为陌生人。
明明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但孩子却选择躲在房间。
就算父母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但孩子却不敢靠近。
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温暖和爱,只觉得父母眼中的关心,就想一把枷锁,束缚着他们,让人喘不过气。
好好说话,才是沟通的前提。
不要把孩子当成附属品,掌控他们的一言一行,而是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站在同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