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孩子叛逆期是什么时候?
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
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
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造成孩子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传统思想
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教育不当
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缺乏交流
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社会因素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孩子小时候的一些行为,导致了他们心里的不健康,致使孩子的自闭,对社会和世界的不相信,造成懦弱,胆怯,严重可能引起自杀。年幼时的小型偷窃,违背良心的话和事,甚至是面对了不敢面对的事,或者过早见识了悲惨死亡,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的心里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开始出现一些反省的思维;他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增长,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特别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的发展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别的容易叛逆,因此我们对于青春孩子的这种一定要注意沟通的这种方式,尊重孩子,不要侵占孩子的隐私。跟孩子在沟沟通时,一定要理解他,可能慢慢懂得像以前多了,不能总是以命令式的方式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带孩子做一些户外的运动,有时候对他们缓解心理的压力也非常的有帮助。总而言之,是与孩子做朋友,来了解他,慢慢的去引导他。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在14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第一,当孩子已经产生逆反心理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用特别强硬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的叛逆。
第二,适时的停止与孩子之间的交集,包括争吵关心等,让孩子学会一个人冷静下来。
第三,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如果责任在家长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责任,都要从自身开始改变。
第四,不要让其他人帮着自己一起教育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孤立的。
第五,要懂得及时的转移话题,来缓解孩子当下的不良情绪,避免情况会往更不好的方向发展。
第六,如果孩子有任何的妥协的现象出现时,一定要善于抓住时机,并且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比如表扬孩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