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我们都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但是孩子如果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还可以,如果不可以,时常用任性耍闹来要挟家长,就会让家长感到头疼。
任性不听话,家长越是禁止孩子做什么,孩子就越是做什么,让TA往西,TA偏往东,好像在跟家长对着干,家长到最后拿孩子没辙,自己也气得够呛。
淘淘是个五岁的男孩,人如其名,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淘淘是个非常淘气的孩子,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因为老人的溺爱,也显得脾气很大。
最近,奶奶因为有事回了老家,所以由妈妈照顾淘淘,一个月相处下来,妈妈发现儿子其他方面都还好,就是总跟自己作对这点让自己很是恼火。
因为还要上班,晚上接完孩子放学还要忙着做饭,所以妈妈时常忙得焦头烂额,心想若是淘淘能听话点,也许自己能轻松很多。
可是现实恰恰相反,因为每次妈妈越是叫淘淘不要怎样,淘淘就偏要怎样做,做完后还用挑衅和得逞的目光看着妈妈。
前几日,妈妈告诉淘淘不要总是在家里蹦跳,因为会打扰到楼下的邻居,这也是扰民的不道德行为。
可是淘淘听到妈妈这样说,反而用力地在地板上蹦了好几下,甚至还把玩具故意摔在地上,弄出巨大的声响。
妈妈看到淘淘这样,想到最近被他气得崩溃,实在气急就揍了他一顿,结果可想而知,效果并不好。
想必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孩子明明还没进入青春叛逆期,怎么就会变得这样不听话呢?
其实,这个时候家长需要警惕是否是“白熊效应”在“作怪”了,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个原理,那么再去应对就会轻松很多,孩子也会听话很多。
“白熊效应”原理是什么?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在实验中,丹尼尔告诉参与的实验者不要去想白熊。
实验结果却是,尽管一再强调不要去想白熊,可是实验者们作出的反应却是无法控制地都会想到白熊。后来,这个效应也被魏格纳称为“讽刺性反弹效应”。
现在想想,这个效应是否同样可以合理地解释孩子那些“不听话”的行为呢?
当家长越是跟孩子强调不要去做某件事的时候,孩子反而会不由自主地去做那件事,这与家长的期望就背道而驰,从而会让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家长的“禁止”就是强化了该行为在孩子脑海里的印象,所以孩子反而真的会去做这件事。
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不被“白熊效应”影响?
1.避免负面信息过度影响孩子
“强化”概念,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比如家长在跟孩子说“明天千万不要赖床,否则你会迟到”,那么此时,“赖床”和“迟到”这样的负面信息就已经刺激孩子的大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在第二天起床的时候首先会想到不如再赖一会床,最终的结果自然导致了上学迟到。
家长不妨换一种说法,比如说“如果你早点起床也许可以早点到学校跟同学聊会天”,避免了负面信息影响孩子,孩子也会向着好的方向去做。
2.少些抱怨,多些赞美
我们做家长的是否经常会抱怨孩子?“你怎么又做错了这道题?”,“你为什么就不如邻居家的孩子呢?”,“你怎么这么笨?”,这些抱怨的话语听在孩子的心里无疑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当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后,自信心也会缺失,从而更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甚至最后可能会自暴自弃。
家长要多些赞美和鼓励,经常肯定孩子做得很好,但是可以做得更好一些,这样孩子得到激励,也会更努力地去完善自己。
3.多跟孩子沟通
不少家长喜欢用威慑孩子的方式去教育孩子,觉得家长在孩子面前就应该要树立威严,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只会增加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因为家长的威严有了,但是却不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这样就不容易走进孩子的心里,反而不清楚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当家长发现多跟孩子沟通之后,孩子逆反的态度反而会逐渐减少,因为有了更好的聆听者,孩子也不会故意制造麻烦来吸引家长的关注。
当孩子出现并不被家长期望的行为时,家长不要急着去制止,或者批评孩子,而是要弄清楚背后的原因,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