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也经常被爸爸妈妈打,但长大了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特别恨父母,到了现在,我们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也是忍不住打孩子。虽然老师都说不要体罚孩子,这点我们都深表赞同,但也总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不能打孩子?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今天来一起探讨一下,有没有一种体罚是孩子能接受、你也可以接受的;如果不体罚有没有一种简单有效的办法呢?
现在很多人总说:“不要打孩子,体罚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但是,有些家长在心中仍然存在这种“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
这类家长总觉得打?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孩子感到害怕。很多家长在聊天时,常常都会用一句口头禅:“我家孩子现在害怕我呢!我一看他,孩子就老实了!”说的时候还时不时地流露出得意的表情,好像认为孩子“怕”自己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但是,孩子有怕的时候,那未来也会有不怕的时候,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打?还能见效吗?
还有的家长认为,打孩子能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如果孩子写作业磨磨蹭蹭,我们打了孩子,那么孩子就能不磨蹭了吗?
体罚和虐待本质上并无差别!
虽然,我们的体罚和虐待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感是十分模糊的。我们家长一旦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体罚会在短期内和长期对孩子有消极影响,除了孩子被打伤这种物理伤害外,童年时期的体罚会破坏孩子道德感的形成,让孩子能更信服丛林法则。如果家长对孩子的体罚方式粗暴,更会引起亲子关系的恶化。导致让孩子学到攻击性行为,而孩子长大以后,会更容易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等,甚至会用酒精麻痹自己,对酒精产生依赖,也更可能的去虐待妻子/丈夫和自己的孩子。
当然也有人说了,“你说体罚会让孩子更有攻击性,那也有可能是因为有的孩子本身就有攻击性,喜欢欺负别人,所以才会更容易被体罚。那些乖孩子就不容易挨揍。”
针对这个质疑,从二十年前年开始,很多大样本的研究在设计的时候就控制了儿童本身的攻击性因素,也就是说他们也会研究那些小时候很乖的孩子,在被打以后会不会变得有攻击性。一些心理学家从孩子4岁开始跟踪到上高中,最终的结果显示,儿童受到的体罚越多,他们越容易产生具有更多攻击性的行为,也就越可能形成反社会性人格。
这证明,体罚造成了儿童的攻击性。那些认为“打人”可以减少负面行为的父母可能也要失望了。
因为很多时候,体罚会招致愤怒和怨恨。一旦产生这种情绪,儿童将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有多痛苦”上,而不是“我犯了什么错”上。你想想看,在你非常愤怒的时候,就算别人说的道理再正确,你能听得进去吗?别说是体罚,就是普通的惩罚都会起到负面的效果。
如何把体罚心理副作用降到最低?
好像除了中国,西方发达国家也没能完全从法律上禁止父母打孩子。
做得好的地域是欧洲,像丹麦、芬兰、德国、瑞典等少数国家是全面禁止体罚的。在美国,人们认为在学校体罚孩子是违法的,但几乎所有州都允许父母实施体罚。迄今为止,我们国家也只是基本禁止学校的体罚,但在父母对孩子的体罚上,还没有强制且有效的法律来实施保护。
1999年的有一项儿童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1000名父母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发现:有三成的家长对学龄前儿童实施过体罚;大多数的家长对正在上小学的孩子实施过体罚,主要的体罚方式是动手打孩子!这个数字真的令人触目惊心!我们还记得孩子三岁这个年龄段是什么阶段吗?是孩子第一逆反期啊,可是还是有大多数的家长至少用过体罚来压制孩子的错误行为。
如果体罚行为会在家庭中长期存在,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如果家长认为打孩子有助于成长,那有没有一种比较安全的体罚方法呢?
那就是当孩子受到适度的体罚同时,孩子也能收到父母的情感支持,这时候,体罚就不会引发孩子将来的行为问题。当我们在体罚孩子时,自己也要表示对他的痛苦感同身受。就像“打在儿身,痛在母心”那样。并且我们惩罚完孩子之后,也要对孩子情感上进行安慰。这种方式目前来看是相对于安全的。
如果我们在家庭中不能完全地避开体罚,那也应该使用这种情感支持型体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有这种情感型体罚,我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打孩子。
第一,对孩子的打骂强度要适度;
第二,在惩罚孩子期间和之后,我们要对孩子有大量的情感支持和安抚工作。
这两点父母都是很不容易把握的。
所以,外国儿童心理学研究委员会极力主张,我们不可以使用任何方式的体罚,而采用另外一种有效但是不是很暴力的惩罚,那就是“申斥”。但也要注意使用原则,首先我们要申明自己不喜欢什么行为,同时也要告诉孩子我们喜欢什么行为。其次,我们一定要坚持前后一致,不要规则总是变来变去的。最后,申斥一定要单独进行,如果需要表扬孩子,可以当着所有人的面进行表扬。
我们的孩子天性就是渴望被父母关注、被父母肯定。如果我们善于对孩子表达关爱和重视,就能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认同感,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孩子虽然成长上会面临这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我们只能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挫折,而不是对孩子进行折辱。
无论是我们的言语还是情绪上,只针对孩子行为上的批评,一定不要对孩子心理、人格上否定。告诉孩子,虽然你这次犯下错误,但是只要积极改正,你还是一个很棒的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