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了,琳琳,再不起就赶不上去幼儿园吃早饭了。”早晨,妈妈一边收拾,一边喊女儿起床。
“好困,我不想起。”琳琳眼都没睁,又继续睡过去了。
“不行,该起床了,不然就迟到了。”妈妈着急地催促。
5分钟过去了,琳琳还是没有起床,妈妈见状,又一次喊她。
妈妈再次喊琳琳时,她已经穿上了一件上衣,手里却拿起了一本书,正在翻看着。
妈妈无奈地说,“还有15分钟,再不出去真赶不上吃早餐了。”
她不再说话,拿起琳琳的衣服,开始帮她穿。
当母女俩手忙脚乱地走出家门时,时间已经是8点多了,去幼儿园吃早餐是来不及了,妈妈只好在路上给琳琳买了些吃的。
妈妈感慨,每天起床就像打仗,孩子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呢?
生活中,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过催促孩子起床的烦恼。琳琳起床磨蹭,主要是动作慢或者拖沓的原因。
生活中,像琳琳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也给父母们带来了很多烦恼。
有人说,孩子是慢性子,做什么事情都慢。
确实,慢性子的孩子,做很多事情都不着急。但孩子做事慢,并不只是因为性子慢,也与孩子的成长特点有关。
在1-2岁的时候,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慢吞吞的,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发育较晚,看起来做事情缓慢、肢体不太协调。
除此之外,孩子动作慢爱磨蹭还有其他原因。
1、处于动作发展期
一般来说,处于动作发展期的孩子会有手脚不灵活、不协调的表现,这是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还不协调导致的。
2、气质影响
一般来说,安静而缓慢型的孩子,做事也慢。
若孩子比较成熟,平时想法多,当他遇到事情,习惯三思而行,这就会让孩子看上去比别人动作慢一拍。
3、注意力不集中
一般来说,3岁前的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容易被周围的其他事物影响,转而忘记了手头的事情,导致他们动作缓慢。
比如开头讲的琳琳,当她穿衣服时看到了一本书,立刻拿起书翻了起来,全然忘记了要继续穿衣服。
4、缺乏兴趣
对某件事情缺乏兴趣也是孩子产生磨蹭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比如,孩子明明不喜欢捏彩泥,只想出去玩,可父母却给她买了彩泥,想让她安静地捏一会儿,这时孩子很可能就会消磨时间,父母会觉得他慢。
此外,周围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也不能忽略。如果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人做事慢,孩子十有八九也会受到传染,做事时显得慢吞吞地。
父母们想必都有这样的苦恼,早晨起床想早点出门,孩子却偏偏磨磨蹭蹭,不着急收拾,你这里越着急,越催促,孩子那里越不动。
如果孩子是因为性格沉稳,做事慎重而导致动作缓慢,父母不用太着急。
这类孩子往往做事认真而高效,就算一时做事比较慢,相信他们随着年龄增长,动作也会越来越熟练,速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若孩子因为性格原因而导致动作慢,父母就要多留意了。
幼儿期是孩子动作发展的重要时期,动作缓慢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现身体不灵活、不协调的表现,影响以后的身体和智力发展,严重了还会影响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比赛法:父母可以与孩子比赛,如看谁穿袜子快,谁穿鞋快。若哪天孩子动作快,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设立规则:可以给孩子设定规则,比如,跟孩子约定好10分钟内穿好衣服、5分钟内洗好脸、半小时内吃饭。
一旦孩子磨蹭了,超出了时间限制,就不能再继续,而是要进行下一项事情了。
如果孩子没有时间的概念,不知道10分钟(或5分钟)有多长,可以买个相应的沙漏,让孩子用沙漏计时。
顺其自然:若孩子故意赖床,父母可以不叫他,故意让他迟到一次,让他体会下迟到被老师批评的感觉。
当孩子尝到了自己酝的苦果后,相信他会想办法起床时快一点的。
多锻炼孩子:熟能生巧,在穿衣穿鞋等事上,对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日常生活中,可以多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起床,整理床铺,穿衣穿鞋等,孩子的速度会快上来的。
日常还可以多带孩子运动,增加孩子的反应能力和身体灵活性,比如,跳绳、打羽毛球等。
妈妈跟琳琳约定好,早上不能在七点半之前起床,就不能吃早餐;晚上若不能在九点之前完成写作业、洗漱等任务,就不能听妈妈讲故事……
刚开始,琳琳坚持得不错。但过了几天,已经晚上九点多了,琳琳还在磨蹭,妈妈果断取消了当天的讲故事环节,琳琳急得哭了起来,妈妈没理她。
尝到苦果后,琳琳的时间观念果然强了很多。后来,琳琳爱磨蹭、拖沓的习惯也慢慢改正了。
当遇到一个慢性子的孩子,父母请不要着急,也不要一味斥责。孩子的每一个不良习惯,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或几个原因,需要父母仔细分析,然后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孩子慢慢改正。
家长用心陪伴、耐心教育,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