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小的时候,你会感叹这软软小小的宝宝可真不好伺候!
不仅得一包屎一包尿地“真香”照料,还得秉灯熬夜哄娃入睡,这时候你会心生幻想,也许长大一点就好养了。
等到娃到了两三岁,你又会感叹现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怎么动不动一句话不对付,就撒泼打滚、哭哭闹闹,真是愁死我们这些“人类幼崽铲屎官”了。
四个字总结就是——小、儿、难、养。
要说娃难养,难的还不是照顾娃的肉身辛苦,而是你累死累活也根本别想猜透娃的心思,一言不合就以哭泄愤,对老母亲们来说,可真是凶也凶不得,哄也哄不好。
其实啊,也别埋怨小熊娃们“阴晴不定”的古怪小脾气了,他们的坏脾气真不是因为不懂事儿,而是「脑子」有问题!
探秘娃的情绪,先看脑子
脑科学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
情绪、情感与掌控智力发育的大脑皮质关系密切,会在宝宝1岁之前形成,宝宝的各种情绪会在6岁之前逐渐稳定,并且加强这种联系。
大脑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脑又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
本能大脑
这个部分从孩子出生之后就已经基本发育完全,所以孩子一出生就有心跳、会呼吸、会吃奶,因为它跟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
情绪大脑
情绪从孩子的出生开始,慢慢发育,到青春期逐渐完善成形。
它掌握着人的喜怒哀乐,食欲和性欲,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有这样的脑子。
理智大脑
理智脑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主要特征,占到脑容量的三分之二,负责思考、判断、认知和控制情绪。
它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一点点发育直到小学毕业才算初步完成,青春期的时候理性大脑开始重塑。
女性24-25岁,男性30岁左右,这部分大脑才发育成熟,也就是所谓的懂事了,才有能力调整情绪,控制冲动。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理智脑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就能像大人那样思考判断情绪,是强人所难。
宝宝爱发脾气,宝宝自己也很委屈,因为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好,根本无法用自己的理智控制情绪。
所以这阶段的孩子更需要爸爸妈妈的帮助,帮他一边修笼子,一边促进孩子理性大脑的发育。
这些行为很伤娃“大脑”
?父母的以暴制暴
脑科学家发现,情绪压抑是一种非常消耗注意力等心理能源的过程。
情绪压抑能使人的大脑瞬间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再也没有力气和空间去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
性格粗暴的父母或者急性子的父母看到孩子不良情绪宣泄时,总是忍不住用粗鲁的方式直接压制,遏制孩子的发泄,这样的方法看起来明显。
实际上孩子是出于害怕才停止,情绪被压制,不良情绪被压抑。
长时间这样,孩子内心积压的情绪问题越来越多,性格也会越来越抑郁沮丧。
?父母的轻易妥协
直接压制会破坏大脑对情绪的掌控,那就对孩子无条件的妥协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孩子的不良情绪的发泄有时是因为提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
一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或觉得烦躁,见到孩子哭闹就马上“投降”。
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产生误解,认为只要哭闹就会迫使父母就犯,于是养成不良的情绪反应习惯。
?家长的情绪调控力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自身的情绪以及情绪调控能力对孩子的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说,父母过度情绪化会对孩子造成超乎想象的危害。
比如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家长通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脾气暴躁,非常情绪化。
导致孩子在你面前写作业时紧张、害怕,甚至越批评越不会。这就是因为惩罚和批评破坏了孩子的情绪脑。
娃的坏情绪还要不要干预?
教会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
再小的孩子也有情绪,当孩子出现情绪时,可以引导孩子,问问孩子“你怎么了”,是生气了,还是伤心、嫉妒……
家长可以用一些情绪卡片,和宝宝一起玩识别情绪的游戏,同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逐渐对情绪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他接下来情绪发育打下基础。
满足孩子对价值情感的需要
很多时候家长在外打拼,都让爷爷奶奶或者保姆阿姨来带孩子,但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感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太少,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自卑、胆小、怯懦甚至攻击等心理。
父母双方有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白天可以送孩子上幼儿园,晚上回家至少要有一个陪孩子游戏和生活。
其次,可以让孩子学会打父母电话,视频聊天也可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还能锻炼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如果父母不能接孩子或者晚接孩子,一定要和孩子提前说清楚,不然孩子看着周围的伙伴一个个被接走,最后只剩自己一人,很容易产生被抛弃的情绪。
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比过去优越了很多,导致很多孩子养尊处优。
被父母溺爱,这样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心态就崩掉了,遇到一点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为了避免孩子越来越糟糕,家长要想办法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鼓励孩子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用阳光乐观的心态应对未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