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妈妈对我倾诉了这样的苦恼:
孩子早上很晚才起床!7:20才起来!完全起不来!怎么办?晚上一般9:20左右上床!第二天就很晚起来,喊很久都不起,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改变这样的状态,我现在都会6:50点喊,但是都是7:20才起来。
能感受到这位妈妈的苦恼和焦虑,眼看着到点了,最晚七点四十就要出门上学了,七点二十孩子才磨磨蹭蹭的起床,哪有时间吃早饭哪,万一路上再耽搁点事,上学不迟到了嘛!总是搞得人紧紧张张的,都十岁了,怎么就不能提前起床呢?说轻了,孩子就像没听见,说重了,起来拉着个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看了就让人来气,每天都要大人喊好久,遇上谁都受不了天天这样。
受不了孩子赖床不起,那就要想想办法了,在想之前,我们先得看到自己先前用的是什么样的方式,为什么这种方式是无效的,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地方我遗漏了,才导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孩子赖床的陋习。只有找到孩子为什么赖床的原因,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然后就是针对这个原因,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去消解这个原因,而且采取的方式是孩子和大人都能够接受的,能够达到我们的期待的,同时从长远来看,也能让孩子自觉。这才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根本目标,即大人和孩子双赢。而不是某一方暂时的妥协,后面又以其他的矛盾和问题爆发出来,所以从源头疏导是主要手段。
整体上我们知道了这样的思路,具体怎么去运用呢?这里,我教给大家很实用的“三步法”,帮助家长从“知道”到“做到”。
第一步:看what
1、【孩子表现】是什么?
孩子早晨起不来。
2、【我的期待】是什么?
孩子可以按时起床,或者叫一遍就起来。
第二步:找how
1、我一直以来用的【教育行为】是什么?
一直叫孩子起床,叫很久。
2、我的教育行为有没有达成我的期待呢?有没有用呢?
显然没有。
说明什么?延用之前的一直叫孩子起床,叫很久,是没用的,不能让孩子变得自觉,按时起床,这种教育行为是无效的,再用下去纯属浪费时间,浪费感情。那为什么无效呢?是不是我们忽略了什么?
是的!我们忽略了自己行为的“潜台词”。什么叫潜台词?就是虽然我们没有真的说这样的话,但是实际上已经说了,用什么说的呢?行动或者语言。家长一直叫孩子起床,孩子不起,等到最后才起,我们希望要的是什么?是孩子自主自律的习惯,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按时起床,但是这样看来,孩子没有养成自律的习惯,孩子只是养成了把家长当成“小闹钟”的习惯,没有家长的提醒,孩子就一直不起,怎么能达成我们的教育期待呢?家长的催促就是一种潜台词,就已经在告诉孩子:“你可以拿我当闹铃了,你起不起床取决于我的声音大不大,或者叫的时间久不久!”
看到没?很残酷是不是,这就是潜台词的催化力,我们能看到这点,实际已经在走向能够教育好孩子的路上了。但凡所有学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为什么无效,就因为我们缺少了这份反思。
有了反思,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步!
第三步:找why
1、我认为【孩子表现】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孩子9:20左右上床,第二天就很晚起来,在时间上看基本没有晚睡,身体上应该是有足够的睡眠,为什么孩子不能起床,那可能是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是:
①孩子养成了依赖妈妈叫起床的习惯,反正妈妈总是叫自己好多次,孩子不用一叫马上就起,等妈妈喊到多次到7:20再起就可以。
②如果是某一阶段开始的这种行为,可以关注一下,是不是孩子最近不想上学,比如学业受挫,和老师有矛盾,和同学沟通不顺畅,用这样的方式抗拒和逃避面对新的一天,另外也可以是早晨吃饭,送孩子,父母就容易唠叨等,也让孩子不喜欢面对。
这些都是引起孩子早晨不愿起床,拖拉磨蹭的原因,找准了原因,读懂了孩子,才能去正确有效的引导孩子。
孩子的年龄是10-11岁,一般已经可以初步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安排起床,家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迟到负责,对自己的时间安排负责,而不是认为这是父母的事情。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用什么工具来定闹铃。问问孩子的安排,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不是父母直接出手代办成习惯。
如果是孩子的心理变化,而且只是最近有不起床的现象,要观察孩子是否发生了什么事,是否有在学校不开心,是否在情绪上表现出什么变化?父母多倾听,少评判,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引发孩子的思考,说不定孩子自己就能提出来很多种解决办法,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父母都会尽力去支持孩子,把这份支持和鼓励表达出来,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当他的内心变得轻松起来,自然愿意去学校,早起的问题也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