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对8岁的儿子定定管教严格,生气时甚至还动过几次手。
定定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爸爸不听他解释,他刚一说话就会被粗暴地否定,但他又不敢发牢骚。所以,他渐渐对爸爸产生了敌意。
后来,定定的爷爷奶奶搬了过来跟大家一起住。爷爷奶奶十分宠爱定定,定定也开始变得调皮、贪玩了。每次大刘想教训定定时,定定就往爷爷身后一躲,爷爷立刻“挺身而出”,大刘一点办法也没有。
案例分析
管教孩子是家长的职责所在,但孩子有时根本不服从管教,让家长感到十分头疼。对于家长来说,孩子不听话无疑是在向自己挑战,于是家长十分恼火,加重处罚力度,结果更激化了亲子间的矛盾,使家庭和谐受到损害。
不过,所谓“不服从管教”有时只是家长单方面的看法。在家长的眼里,孩子屡屡违背自己的意愿就是不服从管教,他们忽视了孩子也是一个个体,也有自己的需求或心声。
心理医生认为,孩子有一个“心理断乳期”——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和知识面的增加,他的内心世界丰富了,容易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
这些孩子从内心里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受父母思想的影响,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不希望父母处处管自己,不再按父母的要求去认识世界和为人处世,于是孩子与父母对着干的事就发生了。
面对孩子“不服从管教”或“不听话”的情况,家长一定要慎重对待,能够从事件中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再去帮助孩子成长。
应对之策
- 允许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
昌昌今年上小学三年级。星期六,他想和同学去离家不远的商场体验一下里面的拓展游戏,然后看下午5点场的电影,大约6点半以后再回家。妈妈不知道该如何回应昌昌的要求,问:“三年级的孩子可以自己去逛商场、看电影吗?”
“妈,求求你让我去嘛!”昌昌不停地说服着妈妈,“其他同学都去过几次了,就只有我没去过。他们都笑话我,说我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主。”
“可是,让你们自己去玩拓展游戏我真的不放心。”妈妈说。
“好多同学早就去过了,为什么我就不行?”昌昌开始掉眼泪。
“昌昌,我先打电话问一下亮亮妈妈。你和亮亮是好朋友,我想看看他妈妈是怎么决定的。”
“你电话打得真巧,我正想联系你呢。”接到昌昌妈妈的来电,亮亮妈妈说,“亮亮跟昌昌一样吵个不停,说的话也都一样。”
“那我们是不是商量一下,看怎么处理这件事比较好。否则,听孩子一说,我们好像很不近人情,让他们一点自由都没有。”昌昌妈妈笑着说。
最后,两个妈妈决定让孩子用两个小时去体验拓展游戏,晚上如果要看电影,必须有大人陪同。这样,孩子有了某种限度的自由,大人也比较放心。
“妈,这种规定太无聊了吧?”昌昌不以为然。
“孩子,规定就是规定。你可以决定遵守它,去玩拓展游戏,再去看电影,或者干脆不去。你自己想一想吧!”妈妈平静地回答。
最后,昌昌决定遵守规则。
孩子到了学龄以后,不妨适度给他一些自由,教他对自己负责。例如,让他到楼下的超市买生活用品,结伴去同学家写作业等。等他渐渐长大了,才会懂得如何接受更大的挑战。
相反,家长过度地保护或管束,只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养成。
- 不要随意责备孩子
由于家长把孩子当作管教的对象,难免常常不讲方式方法、不分场合地批评孩子,让孩子感到难堪。
这是许多做家长的通病,而且,这些批评虽然尖锐却未必正确,一出口就会伤孩子的自尊心。于是,在孩子的眼里,家长就显得蛮横不讲理。
家长批评孩子的错误是应该的,但要准确、适当,在批评前先要弄清缘由,不要乱批评;批评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语气、措辞,要循循善诱,使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
-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家长仍然要呵护他的自尊心。
家长对孩子的问题可以用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教育,不要摆长辈的架子,横眉立目。那样,孩子就会感到没面子——要知道,只有自尊、自爱的人才会奋发向上,成为有作为的人。
- 允许孩子申辩
孩子爱顶嘴,一定有自己的理由和不服气父母的地方。
对于孩子的顶嘴,家长要给他说话的机会,而不要进行谩骂、体罚。在家里,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申辩。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到无论做什么事只有“有理”才能站稳脚跟,这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极为有利。
孩子有时可能会狡辩,这时家长要正确引导,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 适当对孩子进行体罚
如果孩子滥用了某项自由,没有遵守事先的约定,家长就应剥夺他一段时间的自由以作为惩戒,然后再给他一个机会,看他是否有所改进。
例如,“我事先已经告诉过你,骑自行车只能在小区的活动广场里,不可以骑到大马路上去。现在罚你这个星期不准骑自行车,下个星期再骑的时候,不要忘了这个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