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眼里,你是个怎样的父母?温柔善良、活泼开朗,还是大吼大叫、脾气暴躁?
面对调皮的孩子,每位父母都有忍不住发火的时候,但是发完脾气后,发现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而孩子也烦透了你的“大吼大叫”。
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的经历:
一次她去做饭,4岁的女儿独自在客厅看电视。没想到等她做好饭出来,家里所有的抽屉全被孩子拉开了,地上乱糟糟地堆满衣服鞋子。
理智告诉她,这是孩子的好奇心,需要包容和鼓励,不能在孩子开心的时候泼冷水。但火气压根不受她控制,忍不住开始责骂孩子。
发完脾气,她心里很愧疚,已经不知该如何教育孩子了。她不禁提出这样一个困惑:“学了许多育儿内容,但孩子还是不听话,是不是我学的知识不够科学?”
大家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惑?
其实,孩子不听话,不是教育方法用错了,而是因为父母的大吼大叫。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中说的:吼叫,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情感虐待。
罗娜·雷纳用她近50年的工作经历和养育4个孩子的育儿智慧,分析了大吼大叫的根源、危害,以及如何做到不吼不叫的方法。
它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调整视角,改变态度,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疗愈家庭,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渠道。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
父母无休止大声责备和抱怨,复制到孩子身上,就是他也容易成长为一个情绪易失控,不能好好说话的人。
海姆?吉诺特在他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中说,“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当时并不是教训肇事者人品的合适时机,应该先处理事情,而不是人。”
教育孩子也是讲究时机,策略方法的,当麻烦已经造成,孩子的内心是慌乱的,如果这时妈妈关心地问一句:“你怎么样,让妈妈看看”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孩子的感受上,孩子心里会松一口气,也会很配合的跟大人一起解决接下来的问题。
如果道理先行,虽然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孩子记住教训,但孩子的脑回路和大人是不一样的,他接收到的信号是,“妈妈不在乎我,更在乎物品”,自责感,无力感会充斥在孩子脑中,而那些道理,更难被孩子消化吸收。
有句话叫:我们要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站在一起,解决孩子。
那如何减少吼叫呢?
1.深刻剖析自己,找到原因。
父母的每一次吼叫都有迹可循,找到引发怒火的原因,是减少吼叫的第一步。
真正引发怒火的是自己糟糕的情绪,只有自己情绪稳定了,不吼不叫才能水到渠成。
2.接纳自我情绪,温柔待已。
当遇到孩子挑战时,主动撤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深呼吸,冷静3分钟,等自己平静下来后,再与孩子交流才不会失控。
接纳自己的情绪,对自己充满善意,才会对孩子充满善意。
3.理解尊重孩子,有同理心。
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和被爱,当得不到时,会做出保护自己不受损的行为,孩子更多的是表现出哭闹、捣乱、发脾气等行为。
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
4.关注孩子情感,拥抱鼓励。
当孩子哭闹,让人烦躁不安时,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他一个爱的拥抱;当他感到沮丧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5.简洁表达想法,温柔坚定。
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该做的事,或者做你想让他做的事时,温柔坚定的神情、简洁清晰的沟通最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