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校没放假的时候,组织孩子们统一打疫苗,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下面是记录打疫苗时的经历以及个人感悟,跟大家分享:
“我不打,我不打……”随后就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叫声,瞬间在旁的工作人员,老师,学校领导都将目光聚集在一对母子的身上。孩子长得又高又壮,超过妈妈半头,已然四年级了。这时的妈妈已经脸红脖粗的低喝道:“班里的同学都打完了,赶快打……”一边着急的怒斥着一边拖拽着儿子壮实的身体,可孩子依然委屈无助的抗拒着,死死抵住旁边的桌子,就是不挪动一步。
旁边的班主任快步走到孩子身边,拉开母子间的拉扯,严肃地站在孩子身边说道:“你到底打不打,现在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在等你,后面的人都不能打疫苗了,打疫苗又不疼,你高高壮壮的怎么这样胆小,全班同学只有你没打了,老师陪着你,不疼,别怕……”说着就拉着孩子往打针处走。
可孩子啜泣着依然不挪动半步,低低地说:“打疫苗会死的,我不打,我不打……”旁边的人见状也纷纷说:“谁说的,打疫苗不会死,你看看连一年级小朋友都不怕,他们这不是好好地出来了吗?怎么这样胆子小,有什么怕的?”
此时孩子扭头看看别的孩子,哭声有些小了,好似有些动摇,可旁边人们的指责“胆小鬼”“这么壮还怕打针”“拖后腿”“丢人”……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就一直低着头不说话,任由谁说什么,拉扯他,他就是靠着桌子不动。
此时旁边的我看出了孩子的心思:“此时我该不该去打针呢?去打吧,确实我害怕,可是我又不是胆小鬼,他们不理解我,还指责我,算了,已经没了颜面,我就是不打了。”
于是,我拨开人群,支走了孩子的母亲和班主任,拍拍他的肩膀说:“我们出来谈一谈,好吗?”他抬起头大声地喊道:“我不打针!”“我们不说打针,你记得前几天我们看的电影吗?”“老师,是《长津湖》吗?妈妈说,里面的战士都是英雄,为了我们的幸福都特别的勇敢,他们在雪地里一直坚守阵地被冻死了都没有挪一步,有些战士为了让大部队前进,冲到前面去炸碉堡……”
听着孩子的诉说,我瞬间想起在一本教育专著上曾看到的内容:“其实在孩子和你抗拒的时候,他是不愿意表达的,会拒绝一切交流,用执拗去反抗。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整理情绪,结合孩子的年龄,生活,喜好等方面避开冲突,寻找和他有共情的话题,创造交流时机,疏通交流障碍。只要他肯说话,表达,就说明他已经放下了戒备,有信任,有走出围城的意愿了。”
我微笑地看着他,说:“对啊,宝贝,你说得对,他们都是英雄,为了祖国和我们现在的美好那样勇敢,我也特别敬佩他们。”“我也想当英雄,像他们一样为祖国出力,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学习……”
当听到孩子的心声,我着实理解了这个男孩虽然人高马大,但是他依然是个孩子,他有恐惧,就像我们有些成年人恐高,恐针,晕血……一样,就是心理无法抗拒的害怕,那时的他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和引导,可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只着眼于自己的认知和想法,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男孩角度去想,只是一味的催促,批评,在沟通间架设了一道屏障,所以就出现了开场时的“不愉快”。
可是再胆小的人也有理想,也有抱负,也有渴望,他们需要的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共情。
想到这里,我顺势平静地说道:“宝贝,现在我们国家抗疫,就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此时的你就是战士,如果打了疫苗,你就为国家出了一份力,就是小英雄。”“让我想一想好吗?老师,我真的有些害怕。”“好的,宝贝,你缓缓神,坐下一边休息一边想想。”
说着,我把他领进了一间没有人的教室。
过了一会,只见孩子自己脱下一只衣袖,快步走到打针处,对着医生低声地说:“阿姨,你慢点打,好吗?我要当小英雄。”我也来到他身边,搂着他说:“小英雄,老师陪着你。”他顺势扭过了头,靠着我说:“我是战士,他们不怕,我也不怕……”针打完了,孩子破涕为笑地看着我,我亲拍着他说:“小英雄,你真棒!”
看着孩子离去的身影,我瞬间明白了《论语》中孔子常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真正含义了,看似简单的八个字,做起来着实不易,特别是家长和老师,因为我们身份的特殊,总会不由自主的打着“为你好”“我比你懂”的“爱”的旗号高高凌驾于孩子之上,总是以自己的意愿和经历强加给孩子,结果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爱”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看的一本书《富爸爸穷爸爸》,虽然看似是一本有关理财内容的书,实则也是一本包含着很多教育理念的书目。
富爸爸的“富”不仅局限于物质财富,还有“广博的胸襟和远大的眼光”,富爸爸没有像穷爸爸那样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定义孩子的生活,却是让孩子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去经历,他理解孩子的一切“错误”,没有横加指责,只是像朋友一样给予倾听和恰到好处的帮助,即指点,孩子们是最敏感的精灵,他们能从你的言谈举止感受到什么是“恶意”,什么是“善良”,那他也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遇到的“教育”,会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去判断,去成长……
今天的一件偶遇事件,让我为自己的行为而庆幸,因为我在孩子心中播种了“英雄”的种子,是勇敢,是担当,是挑战,可是如果我没有站出来,那这个男孩还会成为自己的“小英雄”吗?不管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请让我们谨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背后的“爱”,是理解,是倾听,是耐心,是平等的交流。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