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早恋厌学如何教育

有人说,青春期就是孩子从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过程,需要破茧而出才能完成蜕变。破茧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充满希望的。他们开始探索自我,构建对自我的认知,寻找自我的生命价值与方向;他们要求与成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他们要完成寻找伙伴的任务,渴望得到团体的认同,也可能对异性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应如何给予孩子力量?让我们听听专家的声音。

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破茧成蝶”一词特别契合。所谓“茧”,是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青春期孩子在内心出现的重重矛盾、困惑、躁动不安等。破茧的过程是痛苦的,他们在挣扎,也在与自我较劲。“茧”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成人社会对青春期、青春期现象以及青春期孩子的误解。

我接触了太多青春期的孩子,发现青春期问题往往会溯源到家长身上。那么,靠什么来“破”?我认为主要是“自破”,包括自律、自省、自愈,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和老师提供辅助和鼓励,而不是强行去打破。再来说一下“蝶”,破茧而出的是一个个正常的生命体,如果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那反而会让“茧”包裹得更厉害。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挫折感要大于成就感,常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指责,似乎自己做什么都不对。而挫败感会加剧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想让孩子正视、接纳、欣赏自我,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如何引导的问题,家长和老师首先不能有树敌的意识,不要设置防御墙,而应该正视青春期的孩子,接纳他们的瑕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孩子自然就会正视和接纳自我。

我经常用五个手指来阐释自己评价孩子的五个标准:大拇指,排在第一位的是身体健康;紧随其后的食指,代表的是心理健康;中指,是最高的,指的是品质和人格;无名指,代表能力,这是当今社会的需要;小指,才是学习成绩。我希望家长和老师能够用这个标准去重新评价孩子,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青春期是人生充满矛盾的时期,成功时得意忘形,挫败时自暴自弃,有时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时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就是青春的样子。

青春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大部分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觉悟,渐渐地发现自己的价值、集聚生命的力量、明确人生的方向。也有些孩子可能会遇到自己无法承受的困境,深陷迷茫中无法自拔。

很多教师和家长认为最好的帮助是同情、安慰和鼓励。他们会对失意中的孩子说:你已经努力过了,你已经很优秀了,失败一次没什么,你还有长长的未来,有很多机会可以再来。但是此时此刻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过不去心里那道坎儿,他们的内心独白是:虽然还有长长的未来,但这次最重要;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失败,原来我并不优秀。教育者不应用一些无关痛痒的大话、空话来安慰孩子。他们要的不是如何去看轻挫败,而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同样面对挫败,对于不同成长经历和性格的孩子应有不同的引导方法,有的需要同理法,有的需要激将法,有的只要陪伴就够了。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同情。有些孩子特别敏感和要强,他们容易把他人的同情当成鄙视,会误以为自己被小看,从此陷入更深的自卑。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鼓励。有些孩子特别脆弱,越被鼓励,压力越大,对于那些“懂事”“听话”的孩子来说,教育者一句“相信你能行”便成了他们重重的负担,他们常常因为害怕辜负他人的期待而陷入更深的自卑。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信息渠道的丰富,“00后”孩子在生理方面的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他们在心理方面的需求更加突出,他们需要在交往中获得归属感、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可、追求平等与公平。

此外,信息摄入渠道的丰富多样,使得如今的孩子获得学习资源的渠道从家庭转移至社会,主要转移至网络,尤其是一些父母不爱学习的家庭,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父母不能够满足自己学习的需要,因而彻底转向虚拟空间。

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的快速增加、学科越来越细分,未来人才要掌握的知识量越来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孩子在校学习阶段延长、进入社会的时间越来越晚,从而使得孩子心理青春期的持续时间相对生理青春期要长。

帮助孩子寻找自我的生命价值与方向,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家长的三观对青春期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些孩子专看社会阴暗面、传播负能量,如何造成的?虽然也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家庭。

另外,对青春期的孩子要少一些打压和否定。尤其是老师们,切忌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更不要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孩子过度打压,也许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泯灭孩子的自信,把他们推向深渊。

关键词:亲子关系

《教育家》:青春期,对父母和孩子而言,都是一次挑战与蜕变。面对孩子的种种变化与反抗,许多家长“手足无措”。对家长而言,他们应如何看待并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与对待孩子的模式?

许多家长的“手足无措”,其实源于孩子没有变化前的“无所作为”。青春期不是偶然的,不是一瞬间进入的,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我特别想提醒12岁以下孩子的家长们,孩子进入青春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之前,需要家长有所作为、有所铺垫。青春期孩子会有较强的心理诉求,即求关注、求理解、求尊重,这是我40多年来跟许多青春期孩子交心之后的深切感受。

先说“求关注”。孩子小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吃、陪喝、陪玩,就觉得足够了。但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他们开始求关注。表面上他们不希望家长管,但是内心却希望家长能够关注到他们所需要关注的点。比如孩子有什么爱好、什么心理活动、什么小诉求,家长都要及时发现和关注,让孩子觉得家长在意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绩。

再说“求理解”。中国的父母和老师常常有一种委屈叫“老让我理解他们,谁理解我们呀”。的确,家长和老师的付出值得理解与肯定。但青春期的孩子,是未成年人,是行走在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道路上的受教育者。我的一个理念是“师生之间的理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理解可以有个时间差”。家长、老师对孩子的理解需要即时即刻,这样才能更好地沟通;孩子对成年人的理解是事过境迁、时过境迁的。

接下来,是“求尊重”。成绩再差的孩子也有自尊。举个例子,有一个8岁男孩,特别调皮,班主任对他特别“蛮横”,经常揪着他的脖领子往外拽他。我得知这个情况后,问这个男孩,当老师揪着你的脖领子往外拽时,你内心是什么感受?他说了一个字——恨。我问他:“恨谁呢?”他说:“恨老师,也恨笑我的那些同学。”他的恨,不是因为老师把他拽疼了,也不是因为桌椅倒了、文具撒了一地,而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总之,家长、老师需要走进孩子心里,靠近孩子的心理频道,与孩子共情,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有效解决一些现实中的矛盾与问题,而不能居高临下地指手画脚。

孩子需要一个随叫随到的顾问,讨厌一个指手画脚的管家。孩子出生后,父母自然成了他们生活的管家。父母带着孩子去学习各种技能,孩子也愿意向父母炫耀自己的进步,并争取父母的肯定。

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们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找家长很丢人,他们会有意远离父母,不再需要别人为其做主了。于是父母面临三个选择:一是不让管非得管,结果两败俱伤;二是全面撒手,成为所谓的佛系父母,其实就是逃避;三是调整心态,管家做不成做顾问,从控制转为帮助。

在放手和管教之间,每个家庭都应找到平衡点。重要的是,无论严格一些还是宽松一些,父母都要保持与孩子的情感连接。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前提下,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调节的。总的原则是:长期放手,总是关怀,偶尔矫正,静待花开。

《教育家》:青春期的生理发育使孩子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要求与成人平等的社会地位,渴望社会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且当下孩子对于话语权的要求非常高。家长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要注意什么?

高明的家长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中国的家长大多习惯了自己说,让孩子听。比如家里装修,购买家具或电器时,家长如果能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会非常高兴,觉得大人真正把自己当成家庭成员了。

我有一个学生现在28岁,在国外读书,经常找我做心理疏导和情景再现。她曾经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上初中时,有一天我在自己房间写作业,客厅里,一大家子人在喝茶聊天,说得兴高采烈,我推开门轻声说了一句:“妈,你们能小点声音吗?影响我写作业了。”这时妈妈给的答复是:“就你事儿多,这就影响你啦?你就是不专心,我应该让你去车库里写。”这件事,被她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而且永远记在了心里,直到今天仍难以释怀。

如果说人生有第二次“断乳期”,那就是青春期。第一次生理断乳,离不开的是孩子;第二次心理断乳,放不下的往往是父母。也许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长不大。但在青春期孩子的眼中,父母已不再是令他们时时依赖、无条件崇拜和无法离开的人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爱父母了,而是意味着他们心理上的成长。青春期孩子认为自己是家庭重要成员,应该和父母拥有平等的地位。

首先,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成长,要为他们“要求平等地位”感到欣慰和骄傲,要理解他们“争抢话语权”的需求,当和孩子发生冲突时,切忌较劲,理性接受孩子合理的要求,这也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矛盾的契机。

其次,家长要认同孩子的“独立”,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尊重,他们才有机会去尝试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少犯错误,才能真正地长大。他们需要独自面对风雨的机会,家庭应是青春远航的港湾,而不是死拽不放的缰绳。

最后,家长要善于示弱,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长大,家长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自己搞不定的事,越来越跟不上孩子的脚步。适当的示弱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成人感”,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担当的勇气和责任心。

关键词:社会交往

《教育家》:青春期是青少年成长中尤为关键的一段社会化过程。这个时期,他们非常需要得到团体的认同,很在意同伴的看法,但同时他们又极为敏感。能否基于当下孩子的特点,谈谈应如何引导孩子良性社交,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应该从幼儿园刚刚走进集体时就给予正确引领。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已形成一定趋向。这个时候,家长能做的更多是以身作则。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同事、上级,这就给孩子的人际交往埋下一颗不良的种子,他也会挑剔别人、推卸责任。

另外,家长要多推动和引导孩子与人交往,而不是让孩子自我封闭。此外,我认为手机问题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手机很可能成为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绊脚石。很多孩子沉迷手机,与人交往也是通过手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越来越少。这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在青春期,一个孩子必须要完成四大任务——自己做主,与众不同,离开父母,寻找伙伴。

在寻找伙伴的挑战中,孩子所面临的压力和彷徨,是许多父母视而不见的。为此,父母应尽早思考这些问题,充分了解孩子,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特长?性格有什么可爱之处?信心是否足够?五六岁的时候去餐馆吃饭,敢不敢和服务员打招呼?

如果父母不提前锻炼孩子,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没有朋友,也不擅长交往,有的父母就会对孩子说:“不能总是在家里啊,你要多交往,你大胆一点,你不要害怕。你这样子不行,以后的工作怎么办啊?”这些话其实毫无用处。孩子的问题根本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决心问题,而是能力问题。胆量也是能力,一句“不要害怕”对孩子没有实际的帮助。

我女儿小时候非常胆小,三四岁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锻炼她。比如说在公园里她渴了,我给她买了瓶矿泉水。她说:“爸爸,我打不开。”我说:“爸爸暂时不能帮你,找那个阿姨帮你打开好不好?”她看看我,又看看别人,很是犹豫。我就鼓励她:“试试看,爸爸陪着你好不好?”慢慢地,她逐渐突破自我,然后我会鼓励她进行更具有挑战性的交往。

独生子女较难获得同辈交往的体验,父母可以通过家庭之间的交往,给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早早习得与人交往的能力。

父母要对孩子宽容一些,不要过分干涉孩子对朋友的选择。此外,父母交友的方式对孩子有着强烈的示范性作用,如果父母的人格健康、完善、强大,那么孩子非常容易习得相应的能力。

《教育家》:孩子步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急剧变化,心理也会发生微妙而复杂的变化,会对异性产生好感。此时,家长和老师应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对待?

在这里,我要解释三个概念:

第一,青春期就是个时间段,谁都得走过。成年人千万不要把“青春期”贬义化、标签化。

第二,青春期现象,是由于生理发育而引发的一些心理变化,进而促使孩子们做出一些让大人难以理解的行为,比如给抽屉上锁、关上门打电话、对异性产生好感等。每个孩子进入青春期,身上都或多或少会出现青春期现象。

第三,青春期问题孩子,他们在青春期这道坎儿前摔了跟头,比如有打胎的、轻生的、伤害他人的,但这一定是少数,可现在很多家长恨不得把自己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视为问题孩子,这就盲目扩大了打击面。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件事,家长和老师首先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大动肝火,反而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我还想提醒家长和老师注意一点,一般来说,越是外向的孩子,比如追着给异性递纸条的,反而没什么大问题。相反,越是表面不动声色、内心暗暗萌动的,越容易出问题。

总之,家长和老师不要早早给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孩子扣上“早恋”的帽子,更不要过度紧张。但作为家长,务必提醒孩子一定要把握好底线。

大部分因孩子“恋爱”产生问题的家庭都具备这样的特征:父母长期不容许、不谈论,孩子对“恋爱”长期不了解。如果孩子既好奇又害怕,觉得偷偷摸摸,甚至有罪恶感,就会把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坠入一种非常紧张、痛苦,甚至罪恶的情境中去。

很多孩子的恋爱是一过性的,并不一定指向未来。孩子可能就是好奇,有的父母一干预、一反对,孩子反而更固执。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青春期孩子有自己做主的意愿,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来说,“我”的错胜过“你”的对。

所以对待孩子的“恋爱”,父母应当引导而非禁止,把“恋爱”当作人生中一件美好的事,而非洪水猛兽,并且早一些和孩子谈论此话题。我们越是尊重孩子,孩子越会谨慎考虑自己行为的得失。

一是提前教育。在孩子进入青春期还没开始恋爱时,家长、老师就可以和孩子讨论爱情,通过他人的故事将正确的恋爱观传递给孩子,此时他们更容易接受成年人的意见。

二是不急于棒打鸳鸯。当孩子“恋爱”时,盲目的“棒打鸳鸯”可能会适得其反。家长不妨换位思考,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给孩子更多的家庭温暖和心理支持,并适当表达自己的担心,对孩子进行性知识和自我保护教育,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三是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言行及“三观”会深刻地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在和异性交往及处理夫妻关系时,家长的行为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5:49
下一篇 2022年5月17日 下午6:02

相关推荐

  • 姥爷有房孩子可以上学区吗

    姥爷有房孩子可以上学区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上学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上学区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他们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但是,对于一些家庭来说,他们可能有一…

    青春叛逆期 2023年5月11日
  • 为什么冬季孩子容易生病

    冬季是一年四季中最寒冷和最干燥的季节之一,同时也是儿童生病的高峰期。为什么冬季孩子容易生病呢?以下是几个原因: 1. 气温变化大:冬季气温变化频繁,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下降,孩子…

    青春叛逆期 2023年7月24日
  • 孩子没去上学老师都不知道

    孩子没去上学,老师都不知道 最近,我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说他的孩子没有去上学。我很困惑,因为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孩子没有上学的情况。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 孩子不上学、休学、辍学…

    青春叛逆期 2023年5月31日
  • 孩子不出门不上学

    孩子不出门不上学,是我们所有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会给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影响到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交关系。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一些困境,…

    青春叛逆期 2023年6月2日
  • 孩子在学受伤,学校应负什责任

    学生在学校的受伤,学校应该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呢?学校作为学生的教育机构,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的受伤,学校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学校应该采取必要的…

    青春叛逆期 2023年5月12日
  • 不听话的孩子怎么教育呢

    不听话的孩子是许多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他们可能表现为拒绝听从指令、不尊重父母或其他人、或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等。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家长需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 …

    青春叛逆期 2023年9月6日
  • 班主任怎样管理不听话的孩子

    作为班主任,管理不听话的孩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班主任有效地管理这些孩子们。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管理不听…

    青春叛逆期 2023年8月20日
  •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怎么办(父母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交流)

    青春期孩子叛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怎么办(父母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交流) 有的孩子和父母无法沟通,所以干脆拒绝沟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时家长可从孩子同龄伙伴的父母、同事中了解他们是如何看…

    青春叛逆期 2022年6月16日
  • 孩子厌学叛逆教育学校哪里有

    孩子厌学叛逆教育学校哪里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孩子厌学叛逆的问题也越来越普遍。许多家长都感到困惑和无助,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问题。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

    青春叛逆期 2023年11月26日
  • 怎么教孩子

    怎么教孩子是许多家长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正确地教育孩子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成长为健康、独立和自信的人,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孩…

    青春叛逆期 2023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