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她终于结束了十四天的返京隔离,和我在家里汇合了。我们一起收拾行李的时候,她向我一一展示带给小朋友们的礼物。
“这几个贝壳是我最喜欢的,我要送给A和B;这些椰子饼干,我要分给ABCDE,椰子糖要送给ABCDEFG……”她把礼物分门别类放好,安排地明明白白。
我问:“啊?难道不是每个同学都有礼物的吗?”
“对啊,姥姥说因为海南也有病毒,所以不能出去买,我们就只能在家附近随便买了一点,不够分的。”
“都不够分了,为啥A和B还能有好几种礼物?”
她回答:“姥爷说,礼物要分给跟我玩得好的、还有学习好的同学。A和B是我最好的朋友,也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所以可以多分一点。”
我上学的时候成绩还算不错,基本能保持在中等偏上的行列,加上暖姥姥对我的要求一直很严格,所以每次看到我和同学一起玩时,她总是看似若无其事实则警惕万分地问:这个同学学习怎么样啊?上次考试排第几呀?
或许你们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老一代人的这种观念,大概也无可厚非。可是,乍一听到暖暖也这样说,我还是吃了一惊。
1
其实从我的内心来说,始终不认同“以成绩论友情”的交友标准。所以,我有心跟暖暖谈谈这件事,但一时又不知怎么谈,主要是担心会不会是自己太小题大做了。于是,我就先和几位闺蜜说起这件事,想看看她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刚把话题抛到闺蜜群里,其中一位立马回复说:“你说巧不巧?我们前不久刚跟孩子聊了这个问题。”
原来,上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每个学生带几个海洋球去学校,班上有些同学家里没有,于是她就让女儿多带一些给那些没有海洋球的同学,可是女儿却跟她说“我只想给学习好的同学带”。她觉得女儿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并且有必要跟孩子说明白为什么不对。
“你怎么跟她说的?”我问。
她发了一张图给我,是给女儿写的一封信:
!!!我震惊了——一方面是觉得这个解释好棒,另一方面则是完全没想到,竟然还能用坐标轴解决小朋友的社交问题!
我忍不住发了点赞的表情包给她,并问她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
“刚好看到学校有用坐标轴比较大小的作业,就举一反三了呗!”她说。
2
我这位闺蜜是第一次成为母亲,大学学的是工科,从没任何与教育学相关的学习背景,但是她的这个教育案例,却着实让我感到惊艳。
很多妈妈(特别是头茬当妈的人)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会习惯性地寻求教育专家或者有经验的朋友的帮助。我当然也不例外。从怀孕开始,我就关注了很多育儿专家的社交账号,买了很多育儿书籍,也常常和已经成为母亲的朋友交流。我自己感觉受益良多。
后来,我建立了这个公众号,给大家分享我在养育和教育暖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既有成功的,当然也有失败的。或许是我的分享能引起妈妈的共鸣,或许是因为我的经验能够帮助到大家,所以慢慢地有人给我冠上了“育儿达人”的title。
然而,随着和大家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却常常觉得,“育儿达人”之于我,实在是有些过誉了,真正的教育高手,其实就隐藏在我身边的朋友以及正在看文章的你们之中。
3
一位美国的数学老师,用乐高作为教具,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理解分数运算。
然而我有一个朋友,在从来没见过这个方法的情况下,自己琢磨出了一套“乐高教学法”:
她儿子三岁多的时候,开始用乐高学习颜色分类
四岁时,他可以用乐高解决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分数的方法,和美国老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春节期间,我们推了一篇文章《谁能想到,一场肺炎,暴露了一条审美代沟》。在文章里我跟大家分享了我和暖暖在家自制“家庭KTV”的事,文末问大家在家里蹲期间,有没有研发什么“陪娃秘籍”。后台有个妈妈就发来了她的“秘籍”:
@金晶:
暖妈,你知道一种手工折纸叫“东南西北”吗?我小时候经常玩的。现在发现,用它来给孩子做学习规划也不错哦!
我把孩子每天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分别写在“东、南、西、北”四面,每一项有规定的数量或者时间,比如数学作业1章、语文阅读1篇、练琴半小时、跳绳100下等等,当然也会有玩iPad半小时、听故事半小时这类放松的项目。孩子自己决定,是要哪个方向、多少下,最终选中的项目就是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在家待着不能出门,只能搞搞学习,说实话挺枯燥的,别说孩子,我都觉得有点烦了。不过用这种方法之后,把她本来每天也要完成的任务,变得像游戏一样,而且说不定还能抽中玩iPad,她自己也很有兴趣了。
这位妈妈给孩子做的学习版“东西南北”
还有一位程序员爸爸更神,把学习任务做成了“订单”发给孩子:
@木小树:
孩子期末考试考得不错,我们就按照事先约定给他买了一个平板电脑(便宜的国产品牌)。正好他爸爸是码农,就把他每天要写的作业、读的书什么的,写了个小程序,每天的任务可以像下单一样推送到孩子的平板上。他“接单”并且完成之后,就能收到奖励星星。攒够一定的星星,我答应给他奖励。
感觉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网络时代,不让他们接触电子产品根本不现实。反正都是要用的,干脆就让他用得有价值。
在《游戏力》这本经典教育书籍里,作者说:
游戏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尤其是在跟孩子发生争执和矛盾的时候,游戏经常能够很好地改变气氛和化解对峙,让父母与孩子、让老师与孩子之间很快重新愉快和融洽起来,甚至孩子身上的小问题也能在游戏中迎刃而解。
看到这些爸爸妈妈通过留言和私信发来的“陪娃秘籍”,我真的拍案叫绝。无论这些父母是不是看过《游戏力》这本书,他们这些“秘籍”简直就是对“游戏力”这一理念的绝好阐释。
4
在之前的一次线下分享会上,我和到场的妈妈们讨论了一个话题:孩子有情绪时,妈妈能不能“以暴制暴”?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发生在我和暖暖之间的故事:
有一天,小区物业通知晚8点至第二天早8点之间要停水。于是我和暖暖约好,晚饭后稍微休息下,就先去洗澡。结果到了该洗澡的时候,她却突然拿着一本书来找我:“妈妈,我们该读书打卡了!”因为那段时间学校要求学生每天要在家阅读打卡。我跟她解释说:如果现在不洗,一会儿停水就洗不了了。我们可以等洗完澡,躺在床上再读书。
“不行,我现在就要看!”大概是儿童叛逆期的缘故吧,暖暖非常执拗,坚持要在洗澡前打卡。眼看就要停水了,我二话没说,抱起她就走进浴室。于是她一边哭着一边洗了澡。
分享后的自由交流时间里,有个妈妈来找我:
暖妈,听了你的分享,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就是经常采取“以暴制暴”的做法对付我儿子,往往是越说越愤怒,最后变成了发泄情绪和维护权威。
比如说,我儿子玩完玩具之后,经常扔一地不收拾,一开始我觉得他年龄小,就帮他收拾起来。结果发现他好像形成了习惯,大一点之后,无论玩具还是其他东西,都是用完随手一放,等着我去收拾。为了这件事,我骂过他无数次,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后来呢?你找到解决办法了吗?”我问她。
“后来我从‘热暴力’变成了‘冷暴力’。我不是说真正的冷暴力,而是我强迫自己不去帮他收拾,让他自己体会到用完东西不放好,等再用时找不到的那种痛苦。比如写完作业自己不收拾书包,第二天去了学校找不到课本、作业本……这样来几次之后,他就知道主动收拾东西了。”
我问这位妈妈:“您上过正面管教的课吗?这就是正面管教里经常会用的‘自然后果法’呀!”
她说:“没有上过,我还以为这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方法呢!原来有理论知识啊!看来我应该多去学习一下了。”
我忍不住感慨:自己琢磨就能对应上教育理论,简直是天生当妈的材料啊!
有人说:逼孩子学习是父母本能,因此在这方面也特别容易激发父母的教育灵感。我不否认这个观点,但其实,从孩子出生之后,爸爸妈妈们在每一天的相处中,会逐渐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个性、思维方式了如指掌,所以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有些专家之所以能被称为“专家”,是因为他们在自己从事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教育这个领域,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尽管孩子成长的确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但是每个孩子又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比教育理论更重要的是实践,是可操作的实际方法。
作为对孩子了解最深的人,有时候做父母真的是一种神奇的本能。爸爸妈妈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奇思妙想。这些方法,有的是从教育专家或书籍那里借鉴,然后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有的则是来自于天生的灵感,当你特别了解你的孩子时,就会在育儿过程中迸发出很多局外人想不到的办法。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