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家的孩子桐桐今年上初二了,桐桐平时是个很乖巧听话、孝顺的孩子。但是自从升上初二后,他整个人都变了。不但情绪反复无常, 还经常跟父母顶嘴。姐姐有时想要关心他一下,一开始还和他聊得好好地,但没过一会就翻脸生气了。
姐姐意识到桐桐是进入青春期了,但是第一次面对孩子青春期的她也显得十分无措。青春期是孩子的一个重要阶段,父母的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那么面对孩子的”青春逆反期”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一、 “青春逆反期”的表现特征
青春期是孩子由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由于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认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都已经逐渐成熟,青春期的孩子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因而会对以前的认知或者家长传递给孩子的观念进行否定、反抗。所以”青春期”也常常和”逆反”联系起来。
青春期的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特征:
1. 情绪波动大
情绪波动大是孩子青春期的正常现象。因为青春期是孩子成为大人前的过渡期,这也意味着,他不再是个孩子,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甚至是社会对孩子的要求都发生了改变,而青春期的孩子还无力面对这些”改变”,而这种”无力感”外化出来就是孩子情绪的波动特别大。
2. 自我意识增强
自我意识增强是孩子青春期的一大特征。由于孩子的自我认知逐渐成熟,也逐渐有了”大人”的意识,因而他们不甘愿只听从家长的指令、”摆布”,他们希望能够”主宰”自己的人生,所以面对家长的指令、批评会下意识地反抗,因为他们希望他人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尊重。
3. 对事情抱以否定的态度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刚刚有了较为完善的认知体系,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憧憬,对这个世界有着许多美好的幻想,但是往往现实不能给予孩子期望中的结果,比如刚接触社会的孩子遇到不公的现象,他们会开始失望、不安。他们是矛盾的,既期望美好,却在遭受打击后对事情都抱以否定的态度。
二、 家长面对孩子”青春期”的一般做法
青春期是孩子必经的阶段,同时也是家长们最为头疼,甚至不想面对的阶段,而面对孩子的”青春期”,往往有这三种类型的家长:
1. 无法容忍型
这种类型的家长可能是出于对孩子”青春期”的不够理解、或者是面对孩子的”无端情绪”而开始烦躁,于是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往往是劈头盖脸地一顿骂,他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去”矫正”孩子的”情绪化”。
2. 不管不顾型
与”劈头盖脸打骂”相对的就是家长的”不管不顾”。孩子的青春期并没有预兆,所以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青春期都是慌张而无措的,特别是第一次当家长的父母们。他们知道孩子的”异常”是”青春期”的表现,但是却没有办法面对,于是就只能”不管不顾”,期望孩子”青春期”自然地渡过,从而恢复正常。
3. 接纳理解型
这类父母就深刻地知道孩子”青春期”是正常的现象,因此面对孩子的极端情绪、”异常”现象,既没有加以责怪打骂,也没有放任不管,而是发自内心地接纳、理解孩子,并运用一些方式方法去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
那么家长们可以有什么方法呢?”拥抱对抗”是我们可以尝试进行的一种。
三、 用”拥抱”去包容所有”反抗”
“拥抱反抗”其实就是用”拥抱”去包容孩子青春期的所有”反抗”。从字面上来看,这是一件极其容易做到的事情,但是这却是中国式家庭最为缺少的表达方式。
中国式家庭表达”爱”都是含蓄而委婉的,我们极少会用”我爱你”这种语言表达或者”拥抱”、”牵手”这类觉得”矫情”的肢体接触去表达。
但”拥抱”其实在亲子之间尤为重要。
1.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人员发现,身体接触的安慰效果比单纯的言语安慰效果更好。
因而当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起伏大、无端发脾气时,可以适当地给予孩子拥抱。拥抱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对于听不了”说教”的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更好的沟通切入点。
因为”拥抱”这个举动其实就是无声地告诉孩子:你所有的情绪我都接纳,我理解你的感受。而这一步其实就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孩子的情绪也能够渐渐地平息,当孩子平静下来,也就更加愿意去跟父母分享。而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能进一步地去聆听孩子的想法,进一步去帮助孩子。
2.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
据美国《心理科学》杂志的一篇报道:拥抱可增强信任感,减弱人对死亡的恐惧,降低孤独感,提高人的贡献感和信任感。
信任是良性沟通的前提,只有当孩子信任我们,孩子才会愿意开口跟我们分享内心的想法。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感越来越低,孩子会更喜欢跟朋友分享秘密,但对于家长却只字不提。
这背后的原因便有孩子对父母的不信任。更别说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波动的他们本来就容易和父母”敌对”。
所以我们要增加与孩子间的信任,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多给予孩子”拥抱”。
3.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
在李嘉诚的一次分享中,他讲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时,脸上满是幸福地讲到:”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拥抱。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稳健而富有涵养的父亲,常常会忍不住紧紧拥抱我,并把我举得很高……”
十分”富裕”的李嘉诚先生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一刻时,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父亲对自己的拥抱。
可见,小小的一个”拥抱”的动作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在事业上足够自信的李嘉诚,我想并不是完全因为先天的性格,他的自信与后天的家庭教育也有这莫大的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行为规则还十分陌生而产生自我否定、自我怀疑,而父母给予的”拥抱”其实给予了孩子很大的肯定,让他知道此时的”无措、不安”都是没有关系的,是可以被接受的。而这样也有助于孩子”自我认同感”的养成,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接纳。
四、 制造”拥抱”的时机点
上文我们已经了解了”拥抱”对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促进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于孩子出于青春期阶段来说,所以我们可以在日常中制造一些”拥抱”的时机点,并养成习惯。比如:
1. 出门前或回家后
“家”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因而”离开家”或者”回到家”都是特殊的时间点,父母们可以在这两个时机点给孩子一个”拥抱”,从而增加”出门”和”归家”的仪式感,也可以慢慢让孩子感受”家”的重量。
2. 每晚睡觉前
“睡觉前”也是一天中一个特殊而温馨的时间点,每晚睡觉前给予孩子一个拥抱,并和孩子一起做一下今天的总结,适当地给予鼓励:”嗯,你今天这一点就做得很棒哦。”这样的仪式感可以让孩子觉得每天都不是”虚度”的,也会越来越认真地度过每一天。
3. 孩子犯错后
孩子犯错在所难免,而怎么引导、教育孩子的犯错行为也是一门学问。有些家长在处理完孩子后都往往缺乏一个步骤,那就是”安慰”。”安慰”其实是在”消除”孩子因犯错受处罚留下的阴影,也是避免孩子因处罚而丧失自信心的重要一步。
而”拥抱”就是”安慰”的一种方式。
4. 孩子受挫时
孩子受挫,如果处理不好会很容易造成自卑,当然我们不能在孩子每次受挫时,就为孩子包办一切,但是我们也不能放任不理,所以”拥抱”这种无声的支持就很适合作为孩子受挫时的安慰与鼓励。
当然,”拥抱”的时机点可以千篇一律,每个家庭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但是我们要认同”拥抱”这种方式,而不要因为羞于表达而排斥这种方式。我们会很自然地拥抱自己的爱人,许久不见的老友,但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却总是伸不开手。
让我们勇敢地张开双手吧,因为这样,我们可以离孩子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