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谁家的孩子没犯过拖延症,哪个妈妈没有充当过“加速器”?
“上学要迟到了,磨磨蹭蹭干嘛呢!”
“多吃点,李叔叔家的童童都那么高了,你还这么矮!”
“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什么事都要人操心。”
上面这些话是不是特别熟悉?
最近有个妈妈跟芽芽妈吐槽,每天“催”娃吃饭、洗澡、睡觉,简直要搭上半条命。
早晨催起床
叫第1遍不起,叫第2遍哼哼唧唧回你一声,叫第3遍才不情愿地起来,眯着眼磨磨蹭蹭穿衣服。
放学催作业
刚坐下不到3分钟,就想去上厕所,写了几个字又嚷着要喝水,一会又想上厕所。本来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的作业,磨蹭到九点才写完。
晚上催睡觉
10点刷完牙,路过客厅就盯着电视机一动不动,催一声没动静,又喊了一声还装聋作哑。
整天从眼睛睁开到睡觉,妈妈就像个催命鬼一样,不仅没有改变现状,还搞得关系紧张……
妈妈都有点奔溃了,问芽芽妈到底该怎么办呀?
那么,芽芽妈先要问问妈妈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有磨蹭的习惯呢?
一般来说,3 岁前的孩子,很少故意磨蹭。如果他们做事情慢,一般有两种原因:
第一,动机不够,换句话说就是对这件事真的不感兴趣。
比如:
1.今天妈妈做的饭是孩子最不爱吃的,或者饭前吃了一个苹果一点都,所以吃得慢;
2.洗发水溅到眼睛里难受,所以不爱洗头;
3.昨晚做了个噩梦,不敢一个人睡觉,所以拖着不去睡。
第二,能力不足,想快也快不起来。
比如:
妈妈想让孩子3分钟之内穿好衣服,可是孩子的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完全,穿个袜子都要3分钟。
另外,孩子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很有限,一件事干着干着,突然就被其他事情吸引过去了。
说白了,就是孩子没有时间概念。
和成年人不一样,所有 3 岁以前的孩子,都是“活在当下”的。
面对3岁以前磨蹭的小不点儿,妈妈可以这样做:
★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她,孩子年龄越小,越要尊重孩子的节奏,不要用大人的节奏去要求他们。
★允许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为心急指责孩子。他们可能已经非常努力,只是还达不到你的要求而已。
★耐心教给孩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穿鞋、扣扣子等,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在练习中提高做事的效率。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长大了会变成温润如玉、情商超高的人。
所以,千万别轻易打乱孩子的成长节奏!
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到了5、6岁,认知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如果孩子还是磨磨蹭蹭的,妈妈就要从这几个方面帮助孩子改掉磨蹭的坏习惯。
★帮孩子建立时间观念
可以带孩子到商店让他自己挑选一个喜欢的闹钟,教他认识时间。
生活中,适当多用具体的时间名词,比如用“再玩10分钟” “5分钟洗漱好”等代替“一会” “马上” “不久”,不要用笼统模糊的方式表达。
此外,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计时的游戏,例如,1分钟内,看谁拿到的积木多;或者5分钟内拼好一个拼图等等。
这样一来,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对于早晚、5分钟、半小时、一小时等时间段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他更清楚地感知时间。
在生活作息上,尽量也要有清晰明了的安排,一张生活作息表是不错的选择。
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外出活动、什么时间看书游戏,让孩子能直观地看到,大人孩子一起遵守。
★少批评斥责、多赞赏鼓励
很多孩子磨蹭,除去孩子自身的原因外,还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关。
比如,父母包办过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不足,做起事情来自然又慢又磨蹭。
比如,父母太过严厉,对孩子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动辄吼骂批评,导致孩子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脚,逐渐演变成磨蹭。
比如,父母侵占孩子太多的个人空间。父母干预监督得越多,孩子做事效率反而会越低,久而久之,便成了父母眼里的“磨蹭”。
所以,许多父母对待孩子磨蹭的方式,就是最直接的发脾气、批评斥责。
这是一个误区,可能当时见效,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麻木了,而且会导致孩子在那件事上很难体会到快乐、积极的情绪,就更加不愿意去做了,只会无尽拖延。
不要总是提醒、催促他该怎么样,而是适当放手,让他自己安排时间。在不拖延地完成作业的时候,真诚地给他鼓励赞赏,表达你的认可。这会给孩子正向的激励,强化良好行为。
时间观念的养成、让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告别磨蹭和拖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适当的策略,同时更要以身作则,最终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自律的人。
那么,因磨蹭而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最终又会怎么样呢?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说:“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有可能长成两种极端性人格:极度依赖型和极度反叛型。”
极度依赖型人格的孩子,因无法达到父母的期许或要求,常常感觉自己是‘坏孩子’,失去自信;
极度反叛型人格的孩子,只会越来越无视父母,变得自私冷漠。
这两种孩子,都毫无例外地丧失了自我。
可见,磨蹭的孩子不是病,父母的催促才最要命。
日本精神科医师水岛广子指出,父母不断地说“快一点”,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很容易出现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等特征,也有一些孩子表现为反应迟缓、缺少责任心等特点,甚至容易在父母的持续否定中失去自信,以及专注力被破坏。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者作用时间过久,就会引起不耐烦,或者逆反的现象。
催孩子也是一样,如果父母只是催催催,孩子可能就会故意唱反调,越催越磨蹭,或者干脆你指东他往西。
当孩子跟不上我们的节奏时,父母千万不要一味地催,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是孩子太慢,还是我们太快?
有人说,养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你催他,唬他,拉他,扯他都没有用。唯有放慢脚步,调整自己的节奏,来适应蜗牛的步伐,这场散步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