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妈妈发现,孩子出生后很好带,等到了2-3岁时,孩子就不那么听父母的了。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他们越来越喜欢和大人唱反调,动不动就说“不要”。他们喜欢什么事情都自己来,吃饭不要喂,玩玩具不让碰,不喜欢被父母插手,也不再那么听父母的指令了,开始变得有自己的小个性。儿童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之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叛逆期。
孩子出现叛逆通过让家长感到头疼,手足无措,同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用对方法,就可以顺利帮助孩子过度;方法错了,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度过,反而会带来更多其它的不当行为发生。
那么,什么是孩子的第一叛逆期呢?
简而言之,第一叛逆期就是孩子在随着年龄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反抗行为。孩子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心理和逆反的行为也不同。
现代的教育理论把孩子的叛逆期分为三个阶段,孩子人生第一个叛逆期是2-3岁(宝宝叛逆期),人生第二个叛逆期7-8岁(儿童叛逆期),人生第三个叛逆期在12-18岁(青春期叛逆期)。
孩子的第一叛逆期也可以称之为孩子的“自立期”或“自强期”,因为孩子的主要目的不是反抗家长,而是希望自己做主,自己独立来完成某些事情。
那么,孩子人生第一个叛逆期通常有哪些表现?
例如:
比较冲动,喜欢说“不”
喜欢说脏话、坏话、他认为很有趣
故意说反话、唱反调
动不动就打人,喜欢和大人对着干
做事缺乏耐心,动不动要放弃
……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的叛逆期始于婴儿期,萌芽于儿童期,高涨于少年期。但让父母们不知所措的通常是第一叛逆期(2-3岁)。父母讨厌孩子“蛮不讲理”的做法,如果你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后,你就不会让自己动不动愤怒发火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情绪把控能力比较弱,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只要一不满意,就会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孩子为什么喜欢把“不要”挂在嘴边?
独立意识萌芽,要求“自己来”
不了解的父母还以为孩子故意和父母作对,于是更加强迫孩子听自己的。于是,孩子就开始“大闹天宫”不达目的不罢休。
有一次我去朋友丽丽家做客,因为天气比较冷,她担心饭菜凉了孩子吃得肚子不舒服,于是拿了个勺子给女儿喂饭。女儿就是不肯要妈妈喂,就不停地说:“不要喂,不要喂,宝宝自己吃。”这让做妈妈的很苦恼,孩子要自己动手吃,把饭菜撒一桌子,等她吃了一半饭已经凉了,但是女儿就是不肯要大人喂饭。因为担心孩子吃不好,妈妈还是把勺子抢过来喂饭,没想到的是,孩子一口也不吃,一气之下把饭打翻在地上,然后哇哇大哭起来。
这样的一幕幕在我们生活很常见。其实,这正是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好时机。2-3岁的孩子是自我意识的开始,孩子内心开始有发展自我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从生理上来说,孩子内在发展动力在努力尝试切段和父母的联系,要自己尝试与身边的事物互动,以确认自己的存在与能力。
在心理学有个叫“刺猬法则”:说的是两只又困又累的刺猬在寒冷的冬天里互相拥抱取暖,可是怎么也睡不安稳,因为他们各自满身是刺,越是离得近就越会扎痛对方。折腾了很久,两只刺猬不得已和对方保持距离,尽管天气寒冷,分开后的刺猬反倒睡得更香。
这个故事说明,当孩子出现自我独立意识的时候,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需求。这样才能提供机会,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渴望独立,故意说反话、唱反调
在棠哥3岁的时候,带他去朋友家玩,已经从晚上七点多玩到了快九点,我们约定好了九点回家的,他偏说没到九点,说才八点,还要再玩一会儿。我说回家吧!他说“不回家”,我说我们下次再来,他又说“下次不来”。
如果继续一唱一和地和孩子杠上的话,不是输就是赢,这反而会把关系闹僵。一气之下,很有可能会给孩子扣上一个“不听话”、“固执”的帽子。
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利于孩子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的增强。父母要学会因势利导,把握这个教育的“黄金时期”,一方面能有效地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叛逆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
首先,父母要学会“因势利导”,教会孩子“自己来”的技能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ituation (idiom);
to make the best of new opportunities
意思是:顺着事物发展趋势加以引导,充分利用新的形势;利用新的机遇。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到人生良好的品格“自己能做到“的技能,发展出“我能行”的信念。
比如,孩子拿勺子吃饭吃得好好的,突然他看到大人用筷子,他也想尝试,但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手并不是那么灵活,很有可能把饭菜撒一桌。这时,父母就需要耐心引导,为了满足孩子的学习欲望,可以给他准备一双儿童启蒙筷。学习怎样拿筷子的技巧,准备些比较好夹的菜让孩子通过自己练习来做到。
父母的不当做法:总对孩子说“你还太小了,只能用勺子,只能妈妈喂你吃,等你长大了才可以用筷子。”不鼓励孩子尝试,也不给孩子机会体验,剥夺孩子自主的权利。
父母积极的做法: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借机行事,鼓励孩子自己来。不批评、不指责,不包办。
爱迪生的童年是不幸的,因为学校没有赏识他的好老师,更没有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于是,爱迪生的母亲担当了培养孩子的重任。爱迪生小时候喜爱小发明,他的母亲说:“我不强制他,我要和他一起享受思考的快乐。”在母亲因势利导的教育过程中,给了爱迪生成长中足够的空间,也为他提供了成功和创造的机会,最后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
其次,创造机会,“不着痕迹”地给孩子提供示范
有些时候,孩子不会做,有喜欢自己来。如果父母能够放下担心,反过来为孩子做示范,帮助他一点一点地做到,当孩子体会到了自己做的成就感之后,他们就会更加喜欢自己动手。
比如,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父母可以示范穿衣服的技巧,把穿衣服分为1、2、3、4个细小的步骤:第1步,先把衣服铺在床上,两个袖子打开;第2步,身体背对衣服,慢慢将两只手从两侧钻进袖筒;第3步,通过两只手的力量,把衣服穿上身;第4步,整理衣服的领子和扣上扣子。
从某方面来说,我们是在提供机会,帮助孩子从提供机会—去做—做到—做好。许多自信的孩子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而孩子只有在尝试的过程中,才有机会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机会做得更好,只有在不断做好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觉到自信。
另外,利用“南风效应”来赢得孩子的配合
许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唱反调或反抗的问题时,动不动就着急上火,焦虑过度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对孩子发火。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往往大多数父母就容易选择了最消极的方式应对。
做妈妈的要懂的心理学:孩子喜欢说反话、唱反调,是进入反抗期的表现,妈妈可以利用“南风效应”。
心理学中有一个“南风效应”,这则寓言故事来自法国作家拉封丹,说的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南风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够把路上的行人身上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使劲地刮,路上行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过得更紧了。而南风它徐徐地地吹,行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不由自主地想脱掉大衣。效果很明显,南风获胜了。
我们可以从“南风效应”中获得的教育启示:温暖胜于严寒。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以暴制暴,而是要像南风一样采用“温暖法则”来教育孩子,尊重孩子,来赢得孩子的合作。
最后,保持积极的态度,“循循善诱”用正面语言鼓励孩子
生活中,父母会习惯性地对孩子说“不可以、不行、不要”等话语,说得越多越没有效果。那么,父母如何减少说“不语言”的次数呢?
可以多用其它正面语言或词汇来代替,如“很疼”、“受伤”、“烫”等。在表达反对意见时,父母可以用正面语言来代替不语言,例如父母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喜欢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原来你越说不要跑,他通常会置之不理,现在换种方法,你可以说:“你看起来很喜欢跑,我们可以一起到楼下操场上跑。”孩子生气喜欢打人,你可以说:“你生气的时候可以去打你的情绪抱枕来发泄情绪。”
这样做的好处是,父母没有否定和控制孩子,又可以起到引导和积极应对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孩子会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鼓励,同时关注如何来解决问题。
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友好相处是一门教育的艺术,孩子只有在感受到爱与鼓励的前提下,他们的不当行为才会逐渐地朝着良好的品格方面发展。但在每个孩子心中,他们都希望有“懂我”父母陪伴成长。
关于孩子叛逆的问题,你还有其它方面的困扰吗?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