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孩子在成长变化吗?你知道孩子现在在想什么吗?你会与孩子交流吗?许多家长在社会在单位能言善辩,但由于不知道亲子沟通技巧,和孩子说不到一起去,坐不到一起去······
智慧的父母一定要掌握那些对孩子有益的教育方法,可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来做后盾。而父母只有和孩子成为朋友,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关系,我们父母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李开复曾说过,父母要用3%的时间管教孩子,用97%的时间和孩子做朋友,因为通过这样的交流,才能让孩子成为讲理的孩子。
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具有说服力和积极的影响力。
孩子在成长,你要知道该管与不该管的尺度,理解与尊重的重要性。如何与孩子沟通?这里我有几个建议:
No.1
允许
荣格人格心理学指出,犯错的过程也是体验快乐的过程。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他们能在感受错误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通过自己努力想方设法避免错误,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他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那份自信和那种快乐的体验是通过别的方式无法获得的。
总的来说,感受错误过程也是孩子磨练意志的过程。作为父母,能清醒的意识到犯错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前进”,要在心态上能更坦然地接受孩子的缺点。
如果父母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地方,就能够更容易地接受到孩子沟通的信号。在这之后,我们可以再耐心、仔细地询问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你会发现孩子有时候的想法非常单纯,也绝非恶意。
No.2
稳定
相信每个父母都将教育子女的责任看做自己的天职,毕竟“养不教,父之过”,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发现一个孩子的长处,并加以培养,而不是急于纠正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这样的状态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
西格尔教授介绍了一种“90秒方法”,很适合情绪激动的父母。当发生冲突的时候,你需要等90秒——这段时间足够让尖锐的情绪平息下去。
然后对孩子说:“亲爱的,我只想告诉你,刚才我的感受是…”从父母自己的角度,表达对于事件的感受和对孩子的关心,并不责备孩子,也不暗示孩子的行为使父母有多么痛心、担忧,而强调的是父母对自己的情绪负责。父母只说“我很难过”,而不说“你使我很难过”。然后再询问小孩的感受与想法:“你可以告诉我你的感受与想法是什么吗?”
不同的对话方式,对于事件的后续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只强调“你的样子”,只会激化矛盾,而用“我的感受”真诚地与孩子坦露心声,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他会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唤起内心的责任感。
正如林清玄先生在《清欢》中谈到的教育之道,在那些要命的当下,如果能有一个及时的温柔一瞥,不必在盛怒中伤害亲子的感情,要相信孩子的理解力。家长情绪的稳定,是孩子自主成长的沃土。
No.3
真诚
在心理咨询中强调同感、同理心、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的爱。在家庭成员相处过程中也是一样,要无条件地爱自己的父母或子女,真正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们的内心。其实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只要出于真情、发自内心地为别人考虑,一定会打动对方。
例如:
如果我不小心冒犯了你,明白过来之后你已经不理我,可以试着说:“当我(曾经说了,做了)……你一定感觉到……我很抱歉我……“当我们道歉时要懂得自己对他人的伤害,也不要试图认为被道歉的人就应当理所当然地理解自己,去肯定对方的感受,感同身受并为之负责。
当孩子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真情时,不会无动于衷。同理,如果把孩子当成不懂事的小家伙,随口敷衍,或用哄骗的方法达到自己的要求,就容易失去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有些爸爸妈妈常说“如果你不听我的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好,我明天给你买!”结果呢?明天早忘到脑后了。孩子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以后对他们的话也不会认真对待。
No.4
尊重
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需求。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需要被尊重,实际上,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一样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
有一个问题很多父母都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呢?”许多家长认为是孩子没有出息,没有自尊心。其实,孩子和比自己差的孩子比,恰恰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体现人的自尊才这样做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你说的事情让我内心满足,我当然愿意听你的,否则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孩子感觉到你尊重他,他就爱听你的;如果感觉到你不尊重他,他就很反感,当然就对你的话听不进去了。
亲人间一样要有适度的礼貌,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要学会说:“你好!谢谢!真的感谢你!”等等话语,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No.5
信任
信任是彼此保持良好关系的基石。如果彼此没有信任,就什么感情都谈不上了,什么事情都不好处理了。尤其在孩子教育上,如果父母与子女间缺乏信任,孩子会变成没有安全感的人,也很容易形成怀疑型人格。
一个初一的男孩子放学回家路上被高年级的一个男生截住,向他要钱。开始这个孩子不肯给,结果被打了一顿,被迫拿出了2元钱。那个男生还说以后每天要他准备2元钱,否则就打他……
晚上回到家里,孩子一直在等爸爸回来,想让爸爸帮助自己。没想到,和爸爸说了以后,爸爸不相信孩子的话是真的,以为孩子是为了骗爸爸要零花钱才编的故事。
这个孩子没有办法,就每天向同学借钱给那个男生,一直到一个月以后那个男生的案子曝光了,他才得到解脱。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这样问孩子:“是真的吗?你撒谎没有?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让人不放心呢?你告诉我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这类问话本身就是在否定孩子。孩子感到父母不信任自己,就很容易心灰意懒,甚至破罐破摔。越是不信任,孩子越是做你不希望他做的事情。而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因为感觉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了认可,能激发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越是得到信任的孩子,越是努力去做得更好。
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孩子信任,不要随便怀疑,并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告诉孩子:“我知道你是一个善良的孩子”、“我知道你非常体谅父母”、“我知道你能行”、“我相信你能够自己处理好这件事情”。这样的话语,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在了解以上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五大秘诀之后,相信父母能够从态度认知上有所调整,但是面对日常生活中许多复杂的情况。我们还需要时时运用自己的智慧,话不能拿过来就说,要斟酌思量怎么说效果更好。
比方说:
妈妈表扬:“你今天作业怎么写的这么快?”
孩子很不乐意,说:“哪天慢了?”
妈妈说:“你怎么天天都这么磨蹭呀?”
儿子说:“我怎么天天磨蹭了?不就是今天我有点肚子疼嘛?”
孩子洗碗的时候不小心打了一个碗,妈妈说:“我就知道你不会干好事情。什么事情到你的手里就没有好!”
孩子听了特别委屈,呜呜地哭了起来。
关键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问题。一件事情所产生的结果并不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评价、态度、看法和认知水平。认知水平决定了每个人对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处理方式,使同样的事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智慧地看待问题才能智慧地解决问题。
改变沟通模式,其实很难。但我们要当智慧的父母,调整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与孩子的探讨中启发孩子、点拨孩子。让孩子先接受自己,实现良好的亲子沟通,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你的想法,产生自觉的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