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樊登读书会分享《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整个人就像触电了一样,突然回想起过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对话,里面提到的暴力沟通模式,自己几乎全部中招,从来都没想过自己的字典里有一天会出现“暴力”这个词。
这里的“暴力”并非指肢体上的冲突带来的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是指精神暴力。简单来说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往往会让他人不舒服,有些话甚至很伤人。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6楼邻居家的女孩和我弟弟一样今年参加高考,但是高考成绩却差强人意,离本科线差了大几十分,前天晚上出门遛弯的时候恰好在院子里碰到了她们一家,拉了几句家常之后,女孩妈妈就一个劲儿地羡慕我弟弟成绩好,她们家孩子多么没出息,连本科都考不上,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即使再补一年也白瞎。
我在旁边很明显的看到那个女孩先是满脸通红,然后羞答答地低下了头。她妈妈的这番表达就是一种暴力沟通的表现,言语中充满了指责、否定和评价,对于一个18岁的小姑娘来讲,句句带刺儿,听着很不舒服。
暴力沟通的表现都有哪些?
1.对比
“你看看XXX家的孩子,跟你一起报的游泳课,人家都能游好几个来回了,你现在还不会换气,你真是笨到家了”
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拿把尺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比去,但每个孩子本来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接纳个体的差异性,客观全面地去看待孩子,而不是单一指标化地去对比评判,否则孩子很难通过对比建立真正的自信。
2.预言
“你这娇生惯养的,吃不了半点苦,将来也干不成什么大事业。”
我们有时候会基于现在的状态去判断孩子的未来,殊不知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只是当下的环境还达不到条件能够来帮助他释放潜能。这样的预言非常不利于发掘孩子的潜能,甚至会打击他对未来的憧憬。
3.责怪与归罪
“你怎么总是丢三落四的,上课还能忘带作业,你就是一点都不上心。”
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常我们很容易把孩子仅有的一次或二次的行为,定义为孩子的坏习惯,这样的标签对孩子来讲显然是不公平的。孩子没带作业只是结果,在我们没有搞清楚原因之前,这样妄下结论是不合适的,更不能这样随意得给孩子贴标签。
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是马歇尔.卢森暴博士发现的一种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使人们可以用爱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认真倾听对方的请求,达到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通和真正的和谐共处。
非暴力沟通提倡用观察的方法来描述事实,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实现平和的沟通。
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娇生惯养,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可以这样说“你从小都没离开过家,在家里都吃好喝好的,从来吃不得半点儿苦,你现在一个人只身去大城市打拼,人生地不熟,我非常担心你的未来。”
如何做到非暴力沟通?
1.通过观察说出你看到的事实
这里想与大家分享鲁思·贝本梅尔的一首诗《懒惰与愚蠢》的节选片段。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就像这首诗中所写的到底是孩子愚蠢还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呢?在我们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混淆观察与评论,比如同样上游泳课,父母就会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自己的孩子也应如此,当自己的孩子没达到标准时,就会说他笨。这到底是父母的虚荣心作祟还是孩子真的笨呢?我们观察到事实是孩子还没学会,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孩子笨啊。
这里重点强调的是要区分观察与评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担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2.体会和表达感受
有次参加关于领导力的培训,开场的时候培训师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下简单的自我介绍并且说下当下的感受,在场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说希望通过这场培训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培训师便一再地解释,你们说的这些都是想法,它来源于大脑,你们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啊?是高兴还是焦虑,它需要走心不需要走脑。在之后的学员介绍中才慢慢出现了忧伤、平静、兴奋之类表达感受的词。
3.表达自己的需求
需要是感受到灵魂,当我们产生某种感受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或者未被满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并且尽可能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说孩子忘带作业,妈妈可以这样和孩子说:“我希望你能整理好自己的书包和文件,这样才能不耽误你上课学习。”这里妈妈的需求就是希望孩子正常上课学习不被干扰。
4.清晰地表达请求和建议
这里一定要清楚的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明确谈话的目的,在我们表达完请求之后要听听对方的反馈并且了解下他们的反应。这样的互动沟通模式有利于彼此明晰边界并且高效地达成一致。
以上讲述的就是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非暴力沟通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妈妈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沙发上玩ipad。
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对儿子说:“儿子,我们之前说好的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再玩游戏,妈妈现在一回家就看到你在玩(观察),妈妈感到不开心(感受),你这样做,打破了我们之前的约定,而且作业又要写到好晚,妈妈会担心你晚上睡不好,所以妈妈希望你能先去做作业(表达自己的需要)。”
接着可以听听儿子的反馈,倾听儿子表达他自己的需求。
最后,可以结合儿子的反馈,提出自己的请求和建议: “妈妈帮你一起看下你的作业,帮你排下优先级。”或者“你先去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再来找妈妈,作业做完妈妈陪你一起玩。”
面临同样的场景,相信这样的亲子沟通相比惯常的指责谩骂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当你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改善亲子沟通时,你会发现孩子可能变得非常合作,语言就是沟通的桥梁,合适的言辞可以幻化成爱滋养孩子的心灵,不恰当的表达则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的创伤。非暴力沟通正可以帮助我们有效构筑这座亲子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