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的亲情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面对孩子不想上幼儿园时的”智慧做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这位母亲的女儿起初十分愿意上幼儿园,而且上幼儿园时候也不哭不闹,第一次去幼儿园还向父母挥手示意让父母回去,放学回家还和母亲分享上学的故事。不料,半年后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上幼儿园了,甚至开始装睡觉。但除了要上学,平时都不哭不闹也乖巧。

后来母亲与老师沟通后并且自我反省后,发现是由于自己教育不当女儿叛逆起来。于是,母亲给女儿树立幼儿园榜样,增强孩子的好胜心;让女儿带小金鱼去学校,告诉她要照顾好小鱼儿,每天早晨都提醒她早点去学校,否则鱼儿饿坏了。经历了大约一周时间,成功的转移了女儿的注意力,女儿也愿意上学了。

之所以对此印象深刻,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之前也有一段时间叛逆不愿意上幼儿园,折腾了好久才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位母亲用”智慧”快速解决了孩子叛逆的问题。那么我们在面对孩子叛逆时候,怎么才能做到像这位母亲那么”智慧”呢?这就要了解孩子叛逆的心理,并且要明白不可取的行为,以及应该遵循的三个原则。

01 “幼儿叛逆期“的心理特征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2—3岁,这是从婴儿过渡到幼儿的阶段,叫”幼儿叛逆期”。英文中有个词叫做”Terrible Two”,翻译过来就是”可怕的两岁”。经过一年的酝酿,叛逆在3岁达到了顶点。

其实,”幼儿叛逆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转折点,所有的叛逆都代表着孩子在长大,有了主见和独立意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他们喜欢说”不”,希望通过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跟以前的不一样。不论我们说什么,他们都说与我们反着来说”不”,叫他们吃他们说”不吃饭”;叫他们睡觉他们说”不睡觉”。

第二,他们喜欢这也试试那也摸一摸,但是他们的能力又很有限,因此,常常会演变成为大人眼中的捣乱。他想自己吃饭不小心弄得衣服太脏;他想自己洗脸时不小心弄湿衣服。其实他们是对很多东西感到好奇但也着急不能做好、不能明白,或者被父母阻止了”探索”所以哭闹起来。

02 亲情维护或强硬对待”幼儿叛逆期”都不可取

面对两三岁孩子的不听话、难管教还为一点小事爱发脾气,很多家长实际上不知所措,于是做出了一些不可取的做法

一是用亲情维护。

当孩子因为自己的某种要求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家长一时心疼而缴械投降,比如孩子哭着要别人家孩子的玩具,家长就满足孩子和那位孩子或者孩子家长沟通,帮孩子要。

这样子会容易让孩子形成”只要自己哭闹自己就可以获得一切想要的东西”这样的错误思维,不仅纵容了孩子,还让孩子形成了用哭闹来解决问题的坏习惯。

或者孩子做出”熊行为”的时候,护着孩子。比如前段时间我在公交车上看见一孩子扯了隔壁座位女孩的头发,女孩有些生气让孩子说”对不起”,家长就说:”孩子还小,你就让让他呗。”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小就可以无所不为”,轻则孩子不遵守规矩,重则更加叛逆、无法无天,成为幼儿园的”小霸王”,不受其他小朋友欢迎。

二是强硬对待,轻则指责,重责打骂。

此时此刻,孩子要么哭闹不停,要么哭闹之后继续”我行我素”,这样的做法效果十分不佳。

比如孩子想知道厨房门为什么推了就开再推就关但是他不会问,于是他跑去像大人一样推推关关,当家长看到了觉得孩子调皮就指责孩子。

孩子受到了指责后就产生”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对我?我只是想知道这个门为什么会这样动,爸爸妈妈不爱我了”等等类似的想法,所以哭闹起来。当哭闹结束后,他们的想法还没有得到实现就开始继续去实现,比如”再去推门关门”,家长更生气就开始打骂孩子,孩子继续哭闹起来。

不仅如此,还打击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害怕了就不再探索了,渐渐几次之后他的好奇心就隐藏起来的了。或者让孩子以后不敢说”不”,因为自己说”不”会得到大人的惩罚。这也是一些成人或者孩子不敢”拒绝”别人的原因之一。

03 正确操作,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 积极观察了解和反省,找出孩子”叛逆”行为根本原因

根据孩子”幼儿期叛逆”的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孩子”叛逆”无非两个原因,一是自己想尝试,二是想突出自己的不一样。

当孩子对家里的东西常常捣鼓的时候甚至在公共场合捣乱、扯别人的头发,或者特别想要某一样东西,就可能是好奇心在作祟。

当孩子要和自己对着干的时候,说”不”的时候就是在想突出自己的不一样。

当然,也有特别的原因。比如我们教育方式不当让孩子形成了错误的想法。像开头说到的母亲,因为常常在孩子正在上学的时候就把孩子带走,让孩子产生了”上学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是十分自由的”错误想法。

因此,我们要仔细观察了解孩子”叛逆”的根本原因,并且反省自己、家人教育方式,包括一直以来的或者最近的行为,再对症下药,比如是坚持原则、改变自己的方式还是寻找方法解决孩子当下问题。

(2) 尊重孩子好奇心,培养孩子同情心和爱心

尊重孩子好奇心,首先要理解孩子想要探索世界的欲望。孩子长大了,想要去探索这个世界,是值得开心的一件事情。毕竟孩子的成长需要他自己去走,父母无法代劳。孩子只有通过自己的触摸、试探才能更进一步的了解世界。如果设置的太多框架,限制了他们探索的心,那矛盾就不可避免会发生。

其次,告诉孩子怎么做,在安全范围内尽量让孩子去尝试。一位母亲分享自己孩子喝汤的故事:孩子喝汤总是喜欢把汤从碗里舀到杯子里,然后对着杯子喝。我只是告诉她舀的时候不要洒身上,不要把杯子摔了,就不再打扰她了。而她这样会乖乖的喝完一整碗汤,有时候还要喝第二碗。

把孩子保护得太好,固然可以远离麻烦和危险,但是孩子得不到锻炼,他们也无法学会预测危险和保护自己,还不能满足好奇心。所以,只要在安全范围内,可以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尝试他想做的事情。但是,一旦遇到原则性的问题,父母千万不能退让,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底线在哪。

除了尊重孩子好奇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因为有些孩子叛逆性行为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挑斗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同情心、爱心是人类共存共生的基础,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关键。如对同伴要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不打人,不欺负人,敬老爱幼,同情弱者,尽量去帮助别人,保护动植物,疼爱父母等。这也是教育培养幼儿同情心的有效手段。如果幼儿有了这种爱心、同情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就会大大的减弱。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小孩子会故意提到别的小朋友,但是一些小孩子就会扶起摔倒的小朋友。

(3) 换一种沟通方式,让孩子更乐意接受我们的”管教”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说话时,都习惯了用命令式:快点来吃饭!要睡觉了!这样的口气,对于正处在第一叛逆期的孩子来说,无疑会激起他们反抗的心。

这时,不妨换一种沟通方式,让孩子更乐意接受我们的”管教”。这里有一些沟通小招数可以供大家使用。

第一,转变说话语气和表述方式

由命令变请求,像”可以帮我去做一件事吗?””哇,这里这么乱,可以帮我一起收拾一下吗?”或者当孩子不睡觉时候说:”你的乔治和佩奇都睡觉了,我们也要睡觉了。”

第二,制定规则,减少啰嗦和废话,在做事之前跟孩子协定好规则,当孩子不按规则办时,我们也不用唠叨,就按照规则处理,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譬如,孩子吃饭爱看电视,我们可以跟孩子饭前制定规则,到时间就定时收碗筷,如果吃得不认真,饭就没了,只能挨饿。当孩子真的看到由于自己吃得磨蹭而饭被端走时,他下回肯定会注意。同时,我们不要看孩子求饶就又把饭端回来,否则规则就没有用了。

第三,给孩子选择权,让孩子有自主感。

当我们想让孩子去做某事时,往往会这么说”你马上XXX”、”你最好现在就XXX。”,但是效果并不好。

但我们把祈使句转换成选择题的话,效果就不一样了。”你是想先收拾玩具呢?还是想先吃饭呢?”在这样的有限选择里孩子会感到被尊重,就会乐意做我们想他做的事情。

第四,少较真,多转移孩子注意力。

尤其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是犯倔时,不要和他讲太多大道理或者给他贴上”学习态度不认真””脾气大”等标签。就像开头所说的那位母亲那样,给孩子带金鱼去幼儿园照顾,顺利地转移了孩子注意力。

第五,给孩子缓冲时间

当我们不想让孩子继续某件事时,可以这么说:”时间不早了,再玩五分钟我们就睡觉哦!” 孩子听到后,心里就会提前作准备,多出一段反应的时间,孩子就不会特别抗拒了。

孩子的”幼儿叛逆期”其实我们自己小时候也经历过,有时候我们换位思考下就能明白孩子的心情。在培养孩子的路上,并不容易,有时候不要只是顺着我们的想法就做出对孩子”批评””打骂”的行为。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好好呵护和指导,我们教育好了孩子,孩子就能顺利度过”叛逆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午6:16
下一篇 2022年5月21日 下午6: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