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亲子情感沟通

这个周末,我带着女儿去一个亲戚家做客。他家的儿子刚上初二,在开学的摸底测试中没有发挥好,成绩比上学期陡然下滑了十几名。

他妈妈看到成绩单后,气得七窍生烟,也顾不上我们这些亲戚在场,就对着儿子怒吼道:“你到底是怎么考的?就连最简单的题目都能做错!”

儿子吓得浑身发抖,小声嗫嚅道:“我……我有点粗心……做完卷子没检查……”

妈妈更加生气了,没等儿子说完就粗暴地打断了他:“你还有脸说?拿着这样的成绩单回家,你好意思吗?”

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连忙出声“打圆场”道:“孩子已经知道错了,不如让他把卷子拿出来,改一改错题,争取下次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妈妈却还是不依不饶,还对我说:“您不知道,我去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被老师好一顿训斥,不知道有多丢脸!家里有个这样不争气的孩子,真是气死人了!人家XX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给爸妈省心呢?”

妈妈在盛怒之下说出了更多伤人的话语,儿子站在一边,低垂着头,一句话也不说,但我却能够感受到他心里有多么难受……

就连女儿也发现了问题,在回家的路上,她用同情的语气对我说:“爸爸,小哥哥真可怜啊,他妈妈好凶,好可怕啊!”

我叹了口气,对女儿说:“爸爸不会那样对你说话的,就算你犯了错,我们也要好好地沟通……”

其实,在生活中,像我这位亲戚这样,不懂得好好和孩子沟通的父母并不在少数。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他们很少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孩子对话。

他们的态度是高高在上的,是不容反驳的,是简单粗暴的,长期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不但会让亲子之间出现明显的距离感, 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情感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把这类父母称为“专制型父母”,总结他们在沟通中的表现,我发现他们大多会有以下这几个特点:

  • 专制型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一旦孩子无法达到标准,就会让他们勃然大怒,会说出很多刻薄的话语;
  • 专制型父母经常干涉孩子的一些行为,为了减少麻烦,他们更会直接禁止孩子做某些事情,但却不会给予孩子合理的解释;
  • 专制型父母在沟通中无法或不愿接收孩子的反馈,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服从,却从不及时鼓励、表扬孩子。

慢慢地,专制型父母会变成孩子眼中说一不二的“暴君”,在他们“压服式”的管教下,大多数孩子会逐渐形成自卑、悲观、依赖、容易退缩的性格,也有少数孩子会变得十分叛逆,事事与父母对着干,表现出了极强的对抗性。

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常规性错误

纵观“专制型父母”的沟通方式,我们不难发现以下这些亲子沟通中经常出现的常规性错误:

1.热衷于下达“命令”:

“专制型父母”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发号施令”,他们总认为孩子年纪小,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像成年人一样有维护尊严的需要,所以父母常常会用命令的方式说出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必须做到某些事情。

以下这几种句型是他们和孩子沟通时最喜欢使用的:

“你必须……”

“你赶快给我……”

“你不准……”

“你怎么还不……”

这些命令式的说法会让孩子有一种受到了压制的感觉,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他们可能被父母驱使着去做了某些事情,但心里却是不情愿的、不开心的。对此,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这样说道:

“父母经常用命令的口气对孩子说话,叫孩子做事,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难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会缺乏主动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的确,一直在“命令”下成长的孩子,他们的性格可能会走向两种极端:要么唯唯诺诺,只知道听命于人,却缺乏自己的个性;要么暴躁易怒,喜欢“抬杠”,不肯服从,而这无疑会影响到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会让他们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

2.话语中充满“否定”意味: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一旦孩子的表现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并会在言语中流露出对孩子的否定态度,而这无疑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很多伤害。

比如父母经常对孩子说:

“你为什么这么笨?”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谁会像你这么没用?我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这些刻薄的话语中充满了否定的意味,会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深深刺入孩子的心,将会让他们的情感受到无法弥补的伤害。经常被父母如此讽刺、挖苦、否定的孩子,更会变得极其自卑、痛苦、消极,严重时还可能引发心理问题。

对此,美国心理学家艾丽卡·雷斯切尔提出了“孩子归孩子,行为归行为”的原则,这是在告诫这类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做到对事不对人,千万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一味放大孩子犯下的某些错误,进而对孩子进行全面的否定;更不能毫无底线地对孩子展开“语言攻击”,否则不但会伤害孩子,还会让亲子关系进一步恶化。

3.给孩子贴上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

心理学上有一种“标签效应”,说的是人们被某一种词语贴上标签后,就会不由自主地按照标签的方向发展,直到自己的行为和标签内容趋于一致。

很多专制型父母也是给孩子“贴标签”的能手,他们一旦被孩子的某些行为激怒,就会给孩子贴上一些带有负面色彩的标签:

比如说孩子是“笨蛋”、“坏孩子”、“讨厌鬼”、“多动症”等等,那样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很多负面的暗示,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自己就是这样“差劲”的孩子,于是他们不会再努力纠正自己的行为,而父母也会发现孩子的表现竟然真的和负面“标签”一模一样了。

4.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

要说孩子最讨厌听到什么样的话语,第一名肯定是“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了。很多专制型父母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如果发现别人家的孩子身上有某些优点,而自家的孩子却不具备,父母就会以此为理由指责孩子。

也许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是希望孩子“知耻而后勇”,但是这种比较会让孩子觉得受到了贬低,他们心中会觉得很不舒服,情绪会非常沮丧,而且还容易滋生自卑心理,严重时更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使他们“破罐破摔”,逐渐走向与父母的期待完全相反的方向。

5.不给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孩子一天一天逐渐成长,他们会从不谙世事的孩童逐渐长成为拥有强烈个人意识的个体,他们渴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希望自己的看法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

然而,专制型父母却从来不肯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他们会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见识浅薄、思想简单,所以没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与孩子沟通,像这样的态度必然会让孩子感觉受到了伤害。

最初,孩子可能还会努力争取和父母对话,可时间长了,他们得到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无视,于是他们便会放弃交流,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便会就此中断。当父母发现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什么事情都不愿意讲的时候,再想要改善和修补亲子关系,却常常是为时已晚。

成为专制型父母其实是非常可悲的。表面上看,这样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不二,颇有权威,可事实上,孩子对父母却缺乏应有的尊敬和爱戴,家人之间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怀,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无疑是非常痛苦的。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呢?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情感引导”育儿模式可以成为我们最好的参考。

情感引导的本质是什么?

金伯莉·布雷恩也是最早提出“情感引导”的专家,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在日常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很多管教孩子的难题,并逐渐总结出了“情感引导”的沟通方法。

她的著作《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育儿理念的新启发。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金伯莉·布雷恩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情感引导,”听上去似乎不太好理解,但我认为它本质上还是要凸显这样几个关键词:

  1. 了解:父母与孩子沟通时,不能犯想当然的错误,要在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脾气、喜好、情绪变化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沟通和引导,这样才能起到效果。
  2. 尊重:父母应当用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交流,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认真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孩子,更不能不听孩子的辩解就武断地批评孩子,这些都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3. 支持:孩子的意见有时可能不太成熟,听上去甚至有些幼稚,但父母不能急于驳回他们的意见,而应当表现出充分的支持态度,然后再巧妙地给出一些建议,引导孩子完善自己的想法,这样才不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受到打击。
  4. 共情:父母不妨将自己代入孩子的角色,去体验孩子的感受,这样才能真切地发现自己所说的某句话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父母如果不进行这种“共情”尝试的话,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做错了什么。
  5. 鼓励:在孩子遇到困难或挑战,表现的缺乏勇气的时候,父母的打骂、嘲讽、责怪只会加重他们的胆怯、畏难心理;相反,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一些鼓励与赞许,他们就会逐渐克服心理上的压力,变得自信勇敢起来。

如果父母能够将上述这几个关键词记在心中,在与孩子沟通时有意识地多做“情感引导”,对于孩子的成长将会产生出莫大的好处:

  • 情感引导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情商。父母和孩子进行理性沟通,能够让孩子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会找到用语言来表达情绪的办法,因而会较少出现急躁易怒、乱发脾气的情况。
  • 情感引导有助于锻炼孩子的表达。孩子还将学会用恰当的词汇、语法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这显然能够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受益无穷。
  • 情感引导有助于提升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亲子关系其实就是孩子人生最初的人际关系,在和父母愉快沟通、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到很多有益的交往技能,他们会知道该如何在言谈中照顾他人的情绪,并会因此成为受人欢迎的孩子。

五个步骤做好情感引导

由此可见,情感引导的沟通方法是最符合孩子心理的,也是最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的。

我们不妨按照金伯莉·布雷恩总结的“情感引导关键五步骤”,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去重新定义我们的亲子沟通方式:

步骤一:让孩子清楚我们的合理要求。

布雷恩将这个步骤称为“播下种子”,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了解了孩子的能力、性格及各方面特点的基础上,给孩子定下合理的要求,然后要提前让他们知道,使他们能够以合作的态度达成我们的要求。

比如前几天我带女儿去电影院看大热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我就提前对她说:“电影院里有很多观众,我们要有公德心,看电影的时候不能发出噪音,不能吵闹,也不能乱跑,你能做到吗?”女儿非常认真地点头说“能做到”。

后来近两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女儿一直非常安静,有看不懂的地方默默地记下来,出了电影院才问我,让我感到非常高兴。所以我觉得孩子的自律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多了,关键是要找到沟通的好办法,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配合。

步骤二: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并随时提供帮助。

在孩子无法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不要急着指责他们,而是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反应和各种表现,这样才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可以提供给孩子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学会应对困难、调节情绪。

比如孩子在玩耍的时候突然情绪爆发,开始乱扔东西、大喊大叫,这时候我们不应当粗暴地指责他们,因为那只会更加激化孩子的情绪;我们应当一边观察孩子的表现,一边耐心地询问原因,以便提供帮助。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是不是玩累了呢?让妈妈/爸爸抱一抱,休息一会儿好不好?”

“是不是被玩具碰疼了,所以生气了?没关系,咱们一起做个深呼吸,再揉一揉小肚子,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像这样多去引导孩子,会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并会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而也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步骤三:认真地聆听孩子的倾诉。

父母与孩子沟通,其实不一定总要依靠“对孩子说”,父母应当拿出一些耐心来,认真倾听孩子讲的每一句话,再引导他们自由地表达情感,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

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听孩子讲话时,不要因为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动不动就打断孩子,这样不但会打断孩子的思维,影响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理解能力,还会剥夺他们说话的机会,使他们不敢再主动表达。

所以父母哪怕再心急也应当按捺住自己的情绪,等到孩子充分倾诉完毕,父母再根据自己从孩子的话语中收集到的信息,对孩子进行点拨和引导,但一定要注意避免态度强硬的说教

步骤四:对孩子的感受表示充分的理解。

在孩子积极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后,父母应当表现出理解的态度,最好能够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准确地总结出孩子的想法,这会让孩子有一种受到了尊重、获得了理解的感觉。

我的女儿小时候曾经因为说话不清楚,被小区里一起玩的小伙伴嘲笑了,她哭着跑回家来,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告诉了我。

我看着她的样子,心中也很难过,便对她说:“我知道你现在很不高兴,这并不是你的错。那个小朋友没有礼貌,不尊重人,她的行为才是不对的,会伤害别人的感情。如果下次她再嘲笑你,你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她听……”

女儿听完了我的话后,情绪平复了很多,从那以后,她不再会为这样的事情而生气,反而变得更加自信,更加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看到这样的结果,我也觉得非常欣慰。

步骤五:引导孩子正确地解决问题。

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思考,并最终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比如我们可以先说出自己的意见,再和蔼地问孩子:

“你觉得我说的对吗?”

“你有什么想法?”

“你觉得怎么做最好?”

如果孩子还没有什么明确的思路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出几种方案,然后让孩子做出选择,这样孩子会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自主权,他们会觉得非常自信、非常开心,并且还会养成积极思考、对自己负责的好习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6:27
下一篇 2022年5月22日 下午6: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