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听了你的话,我仿佛受了审判,
无比委屈,又无从分辨,
在离开前,我想问,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吗?
在自我辩护前,
在带着痛苦或恐惧质问前,
在我用言语筑起心灵之墙前,
告诉我,我听明白了吗?
语言是窗户,或者是墙,
它们审判我们,或者让我们自由。
在我说与听的时候,
请让爱的光芒照耀我
……
两位美国学者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词汇累计多出3200万。此外,前者家庭相对少地训斥孩子,多使用积极的、肯定的词汇,如“你很努力”“你真有礼貌”等;而后者家庭则偏好对孩子使用禁忌词和负面词,如“你错了”“你真差劲”等。久而久之,这些来自不同语言环境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父母语言对孩子成长非常重要。
然而,对于当代父母来说,与孩子沟通并非是一件易事,有时甚至大伤脑筋。下面就来谈谈亲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吧。
一、尽量避免使用“控制性语言”
家长在亲子沟通中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控制性语言”,即以控制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为目标,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权力优势或资源优势来控制孩子,从而实现管理孩子的目的。主要形式有:讽刺与挖苦、贴标签、威胁、否然孩子的感受、讲道理、怀疑、心理分析、与别的孩子做比较等等。
表面上,家长的控制性语言貌似对孩子的教育有效,但实际上不仅无效甚至会对孩子产生心理伤害。例如,会导致孩子被动、无主见;内心委屈、冷漠或敌意;在严苛的管理下,孩子容易将目标过分内化,形成强迫性人格。即使真的有效果,也只是短期奏效,从长远来看会损害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缺乏责任心。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所说,“那些控制型父母常常责怪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感,而没认识到正是他们自己在训练孩子不负责任。”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非常强,家长不当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引发孩子的不满,从而产生逆反和对抗,造成家庭教育的失控。
二、非暴力沟通
如果将讽刺、道德评判、否定和比较等对孩子心理造成伤害的沟通方式称为“暴力沟通”的话,那么与孩子平等、尊重地交流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公式”(步骤)是:
1. 我观察到……
2. 我感觉……
3. 是因为……
4. 我想/请求……
例如,当家长看到孩子没有按时起床,可以这样和孩子沟通:“我看到你没有按照《作息表》上规定的时间起床(或晚了一个小时),我感到不高兴,是因为我对你的自控力有些担忧,我想咱们来谈谈下次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家长在沟通时要尽量客观地表述事实,而非判断,不要带着情绪说话。如果情绪不好,先调整好情绪再与孩子沟通。
家长是孩子最深刻的老师,父母的交流风格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有效沟通,让孩子在爱与智慧的引导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