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接女儿放学,三岁多的女儿又被老师告状了:午休时间不好好睡觉,还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师的话让我羞愧难当,女儿现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想要的东西一定要到手,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
生物学上“恐怖的2岁”,经过一年的酝酿成长,逆反在3岁达到了顶点。
我们常接触到的“叛逆期”,通常指12-16岁的青春发育期,其实,早在那之前,孩子就经历了两次叛逆期,2-3岁以及4-7岁,第一次叛逆期是从婴儿过渡到幼儿,第二次叛逆期是从幼儿过渡到少年,第三次叛逆期是从少年过渡到成年。
《陪孩子走过3岁叛逆期》一书中作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春节,妹妹一家回老家过年。南方水土就是养人,外甥女依依一身裙装,粉嫩粉嫩的,但是似乎比前年瘦了一些。妹妹说,她特别不乖,不好吃饭,不好好睡觉,我说什么都不可以,总是和我唱反调,怎么可能不瘦。
很显然,妹妹只注意到女儿的变化,却没有搞懂孩子为什么变得不乖了。很多妈妈也像我的妹妹一样,对此茫然不知,因此更拿不出什么好办法解决孩子的种种不乖行为。我告诉妹妹,依依长大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来到了。
02
孩子总是喜欢跟你对着干,很可能是归属感出了问题。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关爱的孩子。
正如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的那样,“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标,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这是决定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同学关系)的首要因素。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全面从严治校,决定对2017-2018学年经补考后,学业成绩未达到要求的22名学生予以退学处理,另外40名学生留级。
大家都是经历过高考的,当时的艰辛与不易,到现在都还深深的记在心里吧。本来大家拼命考入大学就是为了能多学到很多的东西,将来进入社会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可是却有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找不到归属感,开始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游戏,一学期下来老师都没见过几次,考试经常不及格,还要等着补考。
孩子的归属感到底在哪里?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前段时间,深圳某学校运动会,孩子们的队列前,拉出了一条醒目的红底白字横幅: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学习什么时候成了一件让妈妈快乐的事情。孩子找不到学习的快乐,就会做出很多跟学习无关的不当行为。
首先我们要找到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当的行为,才知道如何去对症下药。《正面管教》一书中给出了四个原因:
一、 寻求过度关注
女儿最近在练习写数字,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写一页。当我在家的时候,每写一个字,都要拿给我看一下,期待的小眼神,想得到我的认可。
孩子都需要适当关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过度关注,才能让他们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就需要家长的干预。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转移注意力,安排其他事情,或者只回应,不妥协。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现在忙着呢,等你全部写完再给我看,好吗?”
二、寻找权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试图独立自主,所以他一直在寻求一种权力。走在路上,你想往东,他却想往西,这就是追求权力的一种的表现,能让别人都听我的,按照我的指令去做事,孩子的归属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在一些没有原则的事情上,放手给孩子权力,是一件好事。以前,我们会给女儿准备好早餐,有时候不合她的胃口,就不愿意吃了。一大早起床,花费心血自认为做出了营养美味的饭菜,女儿却不领情。
现在,女儿可以自己决定吃什么早餐,早晨的时光再没有你进我攻的战争了。
三、报复
权利之争引发报复,如果你偏偏不听孩子的,继续往东走,孩子在得不到自己满足感时,会通过破坏性语言和行为来反抗。所以他开始用发脾气来反抗妈妈,反抗妈妈平时的暴力。
这时候,大人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走出来,多一点耐心,等孩子冷静下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自暴自弃
女儿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拼图,给她买了2种拼图,一种块数比较少的,很快就能拼好。
还有一种块数比较多,显然难度对她来说有点高了,她气急败坏地扔到一边,大哭着说不要再拼了。
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不能指责她。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她觉得自己没法拼好,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放弃是最好的选择。
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得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03
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所以是不是大人自己的归属感有问题,或者你的行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无所归属或没有价值?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成年人常常会和孩子一样缺乏知识、意识和技能,并且会像孩子一样陷入“原始脑”的操纵中。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如此常见的原因所在——权力之争中,最起码要有两个人。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样失望。
前几天的一个新闻让人哭笑不得。
民警发现一小男孩迷路,孩子舅舅随后赶来接人。原来,男孩上小学三年级,因为成绩不理想,妈妈接他回家时,一怒之下将他丢在半路。
网友调侃道:感谢老妈当年不丢之恩。
大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孩子取得好成绩上,不仅让自己失望,陷入深深的无力之中,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归属,变得谨小慎微。
孩子的价值感是建立在父母的认可之上的。
《少年说》中有一个初中生郭士锟,控诉他的爸爸。他发明了一个净水机,兴致勃勃地展示给爸爸看,爸爸打击他:“你的净水器的水能喝吗?肯定不如别人的净水器。”
他很失落,原本希望自己的奇思妙想得到爸爸的认可,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最后,爸爸让他搞好学习基础,肯定会支持他的这些想法。
胡适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应当建立起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不是把大人的意念强加到他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