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你为何不早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全世界每3个学生就有一个曾遭欺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调查显示:超半数学生表示会被欺负。
这个数据想必在许多父母看来触目惊心,没想到看似单纯的校园里,霸凌的比例比想象中还要严重。
其实,校园霸凌之所以如此猖獗,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没有向父母求助。
所以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霸凌愈演愈烈,也极大迫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创始人幸福领读人徐秋秋:为什么许多孩子宁愿独自承受,而不主动向父母沟通呢?
在微博话题#不愿意再和家长沟通的原因#网友们的分享与讨论里,或许已有答案。
网友@我爱红烧肉提到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怕他着凉,总是用很烫的热水给他洗澡。
这个水温对成人来说或许没什么,可对幼儿娇嫩的皮肤来说就烫得很疼。
好多次他向母亲反应“水太烫了”,可母亲都说“不烫呀!没事,洗着洗着就凉了。”
由于多次反应无果,每次洗澡对他而言就是煎熬,忍受着热水灼身之痛。
有次,因为水实在太烫了。网友终于忍受不了崩溃大哭,母亲吓了一跳,终于给兑了凉水,一边抱怨他小题大做。
尚处于弱小的婴幼儿,还能选择以哭闹的激烈方式向家长抗议,可当幼儿逐渐长大,他们独立性更强,也更成熟,他们能怎么沟通呢?
显然哭闹已经不是可选的办法,而经历告诉孩子表达只会被忽略、打压,于是,即便“水太烫了”,他们依旧对父母沉默。
成年后再看儿时的经历,网友最后写到:“在小孩想要与家长沟通的时候,家长的行为让他们觉得沟通无效,没有意义,家长只想强迫他们屈服,那孩子当然就不会想再和家长沟通了。”
难道网友的母亲错了吗?不,她没有错。她细心地留意、坚持不让洗澡水温度过低,就是想避免孩子感冒受苦。
心理学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创始人幸福领读人徐秋秋:可就因为大人与孩子之间视角、感知不同,导致一方全心付出,另一方却是无奈忍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期待渐行渐远,隔阂也越来越深。
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父母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你凭什么不听我的。
这也造成亲子间普遍的现象——孩子都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
然而孩子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越是选择不说或掩饰,越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的隐患。
而父母也可能在孩子人格发展的关键期,错失了引导的时机,亲子之间沟通不畅的结果,是父母与孩子两败俱伤。
2
如何沟通,给孩子适当的尊重和引导?
一个上海妈妈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她正在厨房做饭,5岁的孩子突然闯进来说“妈妈!快看下雪啦!”
时值秋季,怎么会下雪?她跑去客厅一看,满屋都是碎纸条。
儿子站在沙发上,把纸巾撕成一条一条,假装在下雪。
看到这个情景,她一下就急了,大声呵斥“下来!别再撒了!”随后一把将孩子抱下来,“赶紧收拾!没收拾完不准吃饭!”
那一晚,孩子紧张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事后,这位妈妈很后悔:“上班一整天,本来就很累,其实孩子撕碎纸巾也是小事,扫扫地就可以了。就怕我那一声吼,会不会把孩子的想象力和快乐都吼没了?”
心理学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创始人幸福领读人徐秋秋: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童年的成长过程很重要,许多父母虽然知道,奈何不晓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对孩子的教育来说,6岁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把0-6岁视为第一发展阶段,6-12岁视为第二发展阶段。
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孩子的心智模式、推理、分析能力、创造力、自我意识都有很大的进步,开始追求独立,可以说是“推理思维的探索者” 。
6岁前的孩子依赖父母,6岁后的孩子自主意识更强、不再缠着父母,转而关注自己的圈子。
所以,若家长还是像以往对待“小朋友”的方式教育孩子,恐怕收效甚微。
那么,家长如何调整教育方式,适时给予尊重与引导呢?
01不随便打骂
“小时候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讲话,害怕一说话,她就会打我。”
女星陈乔恩曾说过她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妈妈相信“棒下出孝子”,陈乔恩在父母强硬的教育方式下变得叛逆,与父母的关系一直不好,直到陈乔恩40岁时,才与妈妈有些和解。
就像是被钉子钉过的墙面必定会留下痕迹,被严重打骂过的孩子,你再好言好语安抚他,他还是会记得当时的恐惧和伤害。
再者,孩子的内心比成人更敏感、脆弱,思想尚未成熟,很容易因情绪一时上头做出冲动的行为,形成潜在的危险。
只能说,打骂虽然能让父母发泄情绪,却对亲子间的沟通有弊无利。
02 不随便“赞扬”
既然打骂不行,那赞美总可以吧!
有些照顾者或父母经常性夸奖孩子,孩子自己吃完饭就夸,自己穿好衣服就夸,考试进步就夸,基本上无时无刻找机会给孩子点赞。
需要注意的是,夸赞的频率过高,会使“夸奖”教育贬值,以至于这句话毫无意义。
心理学读书平台全民幸福社创始人幸福领读人徐秋秋: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卡萝尔·德韦克指出:“用赞扬奖励孩子会逐渐削弱孩子的内在动力,赞扬孩子会导致孩子不敢承担风险。”
过度夸赞会让孩子习惯寻求外界的认可,从而容易牺牲自我,养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以后也可能倾向选择更加容易的任务,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无法产生自豪感,无法学习应对失败的良好技能。
除了不随意打骂、夸赞之外,对很多父母来说,孩子6岁之后便经常出现“顶嘴”、“抱不平”等现象,变得越来越“难搞”。
而身为父母实在很难做,带孩子本身就耗心耗力,还得担心自己会无意间伤害到孩子。
那么,在孩子6-12岁的成长关键期,有没有能让父母们既能卸下压力又具体实用的养育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