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急着要带女儿出门,两岁的女儿挣扎着不穿衣服,朋友打也不是,骂也不是,急得快要崩溃。
我女儿小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也是如此。
给她穿衣服,说“不要”;
让她吃饭,说“不要”;
她天天把“不要”、“不好”、“不行”挂在嘴边,像个勇士一般处处挑战我的权威,让我感觉到挫败。
01
两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育儿专家孙瑞雪说:“儿童执行的敏感期呈现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秩序的破坏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第二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第三阶段,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来。”
《父母的觉醒》中说:“幼儿期是一个混乱的阶段,孩子的情绪与身体都是无序的。混乱无序、充满变数、不可预知……这期间不存在秩序井然。”
教育专家桐妈说:“孩子进入一岁半之后,便会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喜欢挑战成人的意愿,借以宣告自己的独立存在。”
由此我们看到,孩子说“不”是独立意识的萌芽,也是孩子宣告独立的第一步。
如果我们真正认识到说“不”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共性和生理特征,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允许和接纳孩子的行为,以轻松的心态面对他的每一声“不”。
用孙瑞雪老师的话说就是“成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尽量满足他在这一阶段的需求,使他能顺利度过这一重要时期,由此获得快乐和顺从。”
02
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允许,对于涉及到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日本92岁的幼儿老师繁子奶奶的答案是“和孩子一起制定安全规则”。
提前告诉孩子哪里因为什么危险,应该如何避免。
我女儿属于安全意识比较强的孩子,我提前告诉她,哪里有什么危险,不能做什么,说一次,她就会严格遵守。
如果孩子不听,就要提前带着孩子去体验。
朋友两岁半的孩子非要爬靠在墙上的梯子。
我一手扶梯子,一手扶着她,当她的一只脚迈上去,我故意把梯子朝外倒了一点,告诉她:你看,如果上去,这个梯子倒了,你就会摔倒,还会被梯子砸到。
孩子念叨着“梯子倒,我摔了….”,再也不过去了。
如果事发紧急,就温柔而坚定地带着孩子离开现场。
孩子哭闹,大人不用感到愧疚,只需要温柔地重复原因即可。
只要大人的情绪不失控,孩子通常不会受到伤害。
03
有人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叛逆”,但是却很难做到,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知道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接受孩子说“不”?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童年的我们为了适应教养者和周围的环境,发展出一些保护我们的方式。
——太多的“应该”和教条式的要求。比如:孩子应该早睡,吃饭应该专注,三岁应该学会自己穿衣服等等。
——身体里累积很多负面情绪。比如:恐惧、无助、委屈、愧疚等等。
这些思维、观点、感受会在我们遇到同类或者相似的事情时让我们产生应激反应,来不及思考,就被带入情绪黑洞。
我们心里的固定观点和累积情绪越多,就越难接触到真实的自己。
越接触不到真实的自己,就越不会爱、不懂爱。
就像我们对轻松夺冠又进入名牌大学的谷爱凌大肆追捧,对大战失利的朱意各种质疑和指责一样,我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我们只爱自己头脑中想像的那个乖孩子,而不是真实的会哭会闹、想法和我们不同的孩子。
孩子的“不”和哭闹,是在向父母求助,但没有觉醒的我们感受到的都是愤怒和恐惧。
我们内在的观点越多、恐惧越强烈,感受到的挑战就越强烈。
04
其次,我们要通过觉察,逐渐增加对情绪的控制力。
孩子不穿衣服,如果朋友觉察自己,就会看到一个流露着烦躁、不安的妈妈,她不断催促着孩子,满脑子都是“迟到了怎么办”的担心。
孩子看到妈妈的表情,也开始变得惊恐、害怕、恐惧。
心理学的静止脸实验发现:妈妈高兴地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妈妈面无表情,孩子尝试互动无效后就会崩溃大哭。
可见妈妈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如何处理情绪是教会孩子面对情绪的基础。
所以当孩子不配合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觉察自己此刻的情绪状态。
孩子非要玩或者吃一些危险的东西,我们是否有恐惧?
我们着急出门、睡觉,或者担心饭凉了,孩子不配合,我们是否着急、烦躁?
我们对孩子有某方面的期待,孩子说不,是否会委屈、愤怒?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就会变成情绪的奴隶,眼睛里没有孩子,只想快速解决问题。
当我们经常以第三者的眼光看自己,如果再配合数数法(自行百度)之类的方法,情绪才更容易平复。
05
最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心理专家萨提亚女士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
当我们的内心越通透、越平静、越没有评判,就越容易看到孩子面对的情境和他的需求。
此时,智慧自然而来。我们可以判断出孩子需要规则还是需要安抚,根据孩子的需要采取必要的方法。
朋友发现女儿不穿衣服只是想和自己玩游戏,就扮演动画片中的人物和女儿对话,女儿很配合地穿好了衣服。
情绪平和的人很少有评判,即便我们不明白孩子的需求,也很容易产生好奇,边和孩子聊天,边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很快就可以找出答案。
就如王阳明所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总之,每个孩子有自己的性格、身处的情境,每天遇到的事情千变万化,没有一个教育专家可以事无巨细地告诉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怎么做。
我们需要做的是增长自己的智慧,懂得事物背后的逻辑。
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就是让自己的情绪平和,内在稳定。懂得逻辑就是要不断学习、思考和践行。
06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南怀谨老师认为,这个“一”就是“内心随时随地都能宁静、安详、平淡的境界”。
可见,一个人如果可以达到内心始终宁静的境界,世间的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更不用说简单的育儿问题。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太难了。
我要学习育儿方法,你给我讲修炼。
但是如果方法是剑术的话,修炼内在就是内功。内功浑厚,不用剑术也可以杀敌于无形,没有内功,剑术就是花架子,经不起考验。
谷燕很担心谷爱凌挑战极限,但是她愿意尊重女儿的选择。
这个方法人尽皆知,试问有几个妈妈可以做到?
因此,觉察自己的内在,是每个人成为好父母的必经之路。
只要我们把觉察当成最重要的事,每天练习,才可能一点一点进步。
育儿没有捷径,唯有觉醒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