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的配合支持,是前进的动力,甚至可以说是动力。将我这段经历写下来,提醒自己与家长合力送孩子走向未来。
还是暗自高兴的,通过两个月的坚持,孩子们在我的一系列奖励刺激下,动了,家长们也终于开始动起来啦!
画面一:秋游那天早上,一位奶奶(退休老师)送孙子过来的时候,拉住我的手,连连抱歉:哎呀,老师,我昨日又没有检查出来,我太不小心了。我通常是一边做饭一边让他写作业的,所以写完了有时也忽略了拼音。我笑笑,他接连两天的抄写默写作业都有小小的错误,本不是什么大事,看着他奶奶着急的样子,我正要解释。可是奶奶似乎比我还想说明,拿出手机看信息,还说:你看呢,我女儿把信息发到我手机上来了,说小东西排在错误榜的第一,让我检查得仔细一点。这是一个平时奶奶管学习的孩子。不过一般都很自觉,不需要我太操心。
我的直接想法是:短信起作用了。
画面二:今日放学时,有几个孩子晚回家,在教室等候,家长姗姗来迟,其中一个直奔孩子那里,嘴里嚷着:“哪里错,到底哪里错?”我看他拿得是方格本,左看右看,估计也看到我圈出的错误了。随即也没有了声音,这个同学我还记得很清楚,错的是拼音。果然,孩子自己对家长说:是d和b写错了,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拼音也错了。家长这下没话说了。我问:是不是看到信息了?他点点头,说:接连几天都是错,我特地昨晚看了又看,怎么今天还是错了呢。
呵呵,短信的魅力不小。
画面三:晚上,突然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寒暄之后,提到了作业问题:“两天小家伙都回家责怪我,说是我害得她没有得到苹果。”家长边说边急:“其实我检查得挺仔细的啊,可是怎么总是有点错呢,她还威胁我,如果明天再检查错,就不和我客气来着……”哈哈,童言无忌,我理解她夺苹果的心愿。我将自己发信息的初衷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在配合下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可是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家长的督促看来效果已经明显了,接下来在班级里,我应该要进行角色反转与正确定位的尝试了。回头细细想来,孩子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依赖,而家长们会产生疑惑,主要的原因有:
一、“我能行”:孩子们太想在“夺宝计划”中拔得头筹,他们被我手里的一些小奖品,五角星等物质刺激给激发出了争优当先的激情,当然其中也不乏精神上的鼓励,榜样的树立。但是,自我的能力又达不到,好高骛远者就将这份风险意识转嫁给了父母,因此,作业好坏也就成了父母没有检查出来的借口,孰不知忽略了自身条件的限制,自我学习上的缺陷。这个观念得立马从孩子头脑中剔除。
二、“我的事”:家长们可能是好面子,当然也可能是寻求自己付出的一种回报。没有很好的为孩子进行方法的总结,而是一味重视结果。在乎孩子“对了”还是“错了”这个单纯的结果。没有让孩子积累一定的经验,怎么才能全对,错又是错在哪里。所以家长会觉得累,觉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孩子在读书就是自己在读书。所以这是一个家教的误区,今后需要进一步与之沟通。
教育之路漫长,而我,也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