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八章第4节《机械能守恒定律》
教学规划—-读懂教材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八章第4节。尽管在教材上只是一节内容,但由于其地位特殊,教学价值很高。因此,具体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昨天旁听了学校老师的集体备课,以及部分年轻老师的感叹…..现整理点材料供年轻老师研究教材、组织教学时参考。
- 本节内容的地位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8.4的“节题”,也是第八章“章题”,在这一章中的核心地位就不用再说了。就整个经典力学来说,解决问题方法也就是“力法”与“能法”。“力法”就是以牛顿三定律为核心的解题系统,涉及力学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高一学生、还是初上讲台的年轻老师都有深切体会。而解决力学问题的另一大法——“能法”,主体就是“机械能守恒”了。两相个比较,在相当多的问题中,“能法”比“力法”神通更大,它可以“超越过程”,仅根据状态变化预测结果,这一点老师是很清楚的,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清楚,仅此即可见“能法”的重要性。
而在教材中,第八章只有5个小节,而“机械能守恒定律”包括实验也才2个小节内容,但我们教学中切不可轻视,更不能以量待它,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把这一节(一章)搞懂弄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整个力学的核心,也可以说是高中物理的灵魂级内容之一。
二、涉及基础
初中对“功”、“能”“机械能”“内能”“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都有涉及,但也很基础,功与功率有些直接计算,对动能与势能、机械能只有定性的概念,当然对它们间的转化,更是说说而已。
本章前几节,“功、功率”“重力势能”“动能和动能定理”等内容,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相关概念,从定性到定量均有比较明确的界定,这个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必须搞懂弄通。本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顺势”而出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提炼,也是对相关应用的全面深化与升华,是对“力法”解题的再提升,是对“能法”解题的总贯通。本节内容在课本所占篇幅不多,但重要性不容小觑。
三、学情简析
据老师传递的课堂反映,几乎每个班都有部分同学对前面的基础掌握不到位,比如说解题中还有同学“功与功率”的单位分不清,也许其对功与功率的概念本身也不太分得清;当然,关于重力做功的特点及重力势能的关系;动能及动能定理的过程分析,问题可能更多。
这个也在意料之中,作为高一同学,就物理学习来说,他们大多停留在初中记背学习的基础上。对系统构建体系不熟悉、不理解、不能形成自觉,是可以理解的。教学中要有耐心,要有必要的反复。当然也要严格要求,这已经是高一的第二学期了,有的学校已经实行分科分班,到了该对物理学习有重新认识并进一步形成自觉的时候了。
四、读懂教材
(1)问题导向
教材中首先以伽利略斜面实验引出问题:达到的高度与始发的高度基本相同,这个相同高度是结果,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过程中的不变量是什么?当然就是机械能。
教学执行中可以通过不同情景的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是其一,另外麦克斯韦滚摆,单摆,牛顿摆等。做这些演示实验,一来激发兴趣,二来开阔思路,三来引发思考。当然也是服务课堂、揭示规律、说明问题。由于等等原因,可能中学生基础所限、课堂时空所限、教学要求局限,很多现象对中学生讲不明白,有时候也不必要讲明白,通过实验现象介绍就是最直接也是最好。
(2)追寻守恒量
对课本中“追求守恒量”这段教材的处理,难度比较大,应该是很“上位”理论问题。物体在斜面上下滑,高度减少,速度增大,然后从另一边上滑,高度增加,速度减少,不能说这里是速度与高度的互换,因为速度与高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但这个过程是什么东西在互换?深入研究下去当然是“能量”,不同形式的能量在转化,且总量是不变的——守恒!
但要求高一学生达到这样的分析能力,实在是太高了一点,教学执行中总感觉这段教材不好处理,而这段内容在不同版本中教材出现的尴尬情况也说明这一点,真是“欲彰不能,欲舍不忍”。对分析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从此引入能量及其守恒观念。应该是符合人类探知规律的一种方法。但对基础一般的同学,这种情况就成了干扰,要看班上的学生水准,因材施教吧—-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
(3)动能与势能相转化
其实,这一段就是对上一段的诠释,意思完全一样,只是前一段“假装”不知道能量的概念在“追寻”,而这里是已知能量有两种,在光滑斜面上下滑是“动、势能”互换,总量保持不变,也即守恒。这里是用已知的能量守恒来解释现象的。
(4)仅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变化
这里是引入一种理想情景,先由特殊情况,研究动势能的相互转化中,动、势能转化的机械能守恒情况。
完全引用前面所学的知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关系,外力功与动能关系),然后进行数学处理,得到新的物理方程,意义很不一般。
这样就在特殊情况下建立起机械能守恒定律,而这些“特殊”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成立条件,或者说是守恒条件。
(5)有弹簧弹力作用下机械能变化
由于课本没有引入弹簧弹性势能的定量表达,因此,这里涉及弹簧弹性势能就只能定性说明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对涉及弹簧弹力做功的机械能守恒问题,也只能回避相关弹性势能变化定量表达问题,这也当引起注意。弹簧弹性势能不能不考虑,但又不需定量参与,这就是边界。
(6)应用例析
这是本节内容唯一的例题,这个例题放在这里是不是合适,等讨论《课时规划》时再说,但要先看懂这个例题发出的信号。
题中说这个装置是一个“摆”,学生还没有学过振动,对“摆”最多只是常识了解,但本题好像是默认学生很懂“摆”,摆:线不可伸 长,小球做圆弧线“往复运动”;另外这个题是“文字题”,不涉及数值计算,有重在原理的暗示;还有这是一个过程较为复杂的曲线运动,根本就不让同学们分别用“力法”与“能法”分别解题,互相验证的可能,这是为什么?这个例题的出现台阶太高,掩盖了很多教学过程中可以体验的元素,作为教师是要明白,教学规划中有必要的话要重新唤醒。
(7)解后析
这个例题解后分析涉及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是解题方便,只关注始末状态,不必考虑状态间的详细过程;其二是本题用力法无法求解,而用“能法”很简单;其三,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牛顿定律可以互相推证,但机械能守恒是实验定律,是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它比牛顿定律更普适。换句话说,即使在牛顿定律不成立的某些地方,机械能守恒照样成立,它有更广阔的适用时空。其四,边眉中提出的“能量是人们研究物质世界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是物质运动的统一量度,形式多样的运动,唯有能量是共通的”如此重要的综述,为什么要放在例题总结且边眉中给出?是可有可无,还是……不要太迷信课本,课本上大部分地方表述都很准确,但也有些地方弄得不知所以然,教学中老师要认真分析每一个细节,不能轻易放过重要问题。
(8)节后题
节后题中也有很丰富的内涵,需要认真研究挖掘教学内容。不能仅仅把其当成一个练习题去处理,那样会失去很多教学资源。盲目练题而不得要领,尤其是课内题没弄通透,就到课外去找专题,弄得全无章法,高耗而低效。避免的方法是先认真研究节后题与章后题,把其它纳入教学内容中,这样效率会高得多。
具体教学中如何规划,请看下一篇——《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规划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