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应对孩子说谎的行为?

儿子(逸逸)眨眼间就到了上幼儿园

的年龄。有一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后,他从

自己的书包里拿出一个玩具小车,我问他

小车是从哪儿来的,他说是老师送的。我

第一感觉这不太可能是老师送的,因为幼

儿园老师一般是奖励小红花或者小糖果,

后来他又说是好朋友送的。我没法判断儿

子说的是不是真的,所以没有贸然去批评

他。

我多么希望儿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但如果不对他的这种行为加以引导,恐怕

他以后会养成说谎和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后来,经过我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发

现4岁左右的孩子出现案例中这种状况属于

正常现象。当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

时,会发现自己想的事情别人并不知道,

而自己知道的事情也可以通过运用智慧不

让别人知道。这一发现使孩子特别地兴奋

和痴迷,为了享受这种感觉,孩子会开始

在这一问题上试验自己的能力。这类事情

很容易、也很快地让孩子产生自我效能认

知,即自己将事情做成什么样,对方会在

什么范围内没有察觉。于是孩子开始探索

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与别人了解程度之间的

关系。

这种探索行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撒

谎。讲一些事情来试探别人是否会相信,

如果别人相信了,孩子就获得了极大的愉

悦感。这种成功不需要经历艰辛的过程,

编造情节的想象过程也能够使孩子获得精

神满足。于是孩子心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

会出现一个撒谎期,通常为4~5岁。其间孩

子的撒谎行为是蓄意的,目的就是探索别

人的心智。

另一条自我效能认知的途径是偷盗。孩

子在3岁以前会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别人都

知道,所以他在背着别人做一件事情的时

候,内心会认为任何人都知道这件事。当

孩子的心智发展到一定程度,发现自己如

果运用一些技巧做了某些事情,只要想办

法不让别人发现,别人就不知道时,就会

感到成功的喜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

了自己的另一项能力。因为痴迷于享受这

项能力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他会持续地去

试验,偷拿别人的东西,并非常快速地实

现这一愿望。所以当孩子成长到4岁左右,

在撒谎的同时也开始出现偷拿别人东西这

类现象。当孩子出现这种状况时,如果家

长能理解这是孩子的一种探索行为,就应

该给他一点儿获得成功的机会,让他发现

自己的能力,然后再为他进行价值观和道

德观的建构。所以在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的

早期,家长最好不动声色,不要进行直接

的道德教育。如果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

显而易见的,就和他一起把东西还给别

人,不要做太多的评价。

需要家长重视的是:千万不要以为

孩子出现了这种现象就是道德品质出了问

题,以为必须得在毛病出现的早期严加管

教,才能制止这种不良行为。这么做大都

会适得其反。由于此时孩子的撒谎和探索

是出于发展的本能,其发展的需求是巨大

的。这时如果成人用严厉的态度强行阻止

这种行为,撒谎和偷盗就会成为孩子的一

种强烈的心理需求。被逼之下,孩子会采

取更加隐秘的手段,成功后的感受也会更

加刺激,有一些孩子甚至因为单纯追求这

种刺激而成为惯偷。这就等于成人用不当

的管教方式强化了孩子对偷窃的爱好。

如果家里没有恶劣的环境,比如对孩

子管教过严,或在管教时总是掺杂很不好

的情绪,简单粗暴地打骂,而孩子在4岁多

时却还是时常出现撒谎或偷窃的行为,家

长就要判断孩子是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

益而撒谎和偷盗。如果是这样,就应该给

孩子大约两个月的时间去试探。在孩子撒

谎时,只要没有漏洞,家长可以假装没有

发现。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东西,家长要

态度极其平和地、不加任何情绪地把东西

送还给别人。这样孩子只体验了成功却没

有获利,那么他将来就不会用这样的方式

去获利。如果家长有几次没有发现孩子撒

谎或偷盗,而孩子也做得更加隐秘,家长

也不必惊慌失措。在这一时期要尽量满足

孩子的期望:孩子偷了什么,就尽可能地

带他去买什么,让他知道通过正当途径也

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慢慢地,告诉

孩子我们不可以用撒谎的方式欺骗别人,

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了。这样说,孩子

一般不会立刻停止撒谎,因此家长就要极

其注意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继续撒谎,

一定要让他发现他的撒谎是不成功的,慢

慢地孩子也就不撒谎了。在跟孩子斗智

时,家长切记不要显示出过多的情绪。发

现孩子偷盗时也要不动声色,只是问他:

“这个东西是妈妈给你买的,还是你捡

的?”如果孩子说是自己捡的,就表示相

信他。如果家长平常不让孩子感觉到恐

惧,孩子憋不了多久,一定会自己跟家长

说出实情来。前两次家长要博得孩子的信

任,不能在孩子把家长当作知已、说出真

相时大发脾气,或者逼着孩子把东西送回

去;否则,孩子就不敢再相信家长了。其

实偷拿小物品对孩子来说并不带有恶意侵

占别人财产的目的,家长只要态度平和、

耐心引导,孩子就不会获得负面刺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5月30日 下午6:08
下一篇 2022年5月30日 下午6: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