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明明一直成绩突出,乖巧听话。这让邻居们羡慕不已,明明的妈妈在高兴的同时也产生了中考后让明明报考实验班的想法。
谁知初一下半学期开始,明明再也不肯穿妈妈买的衣服了。到了初二,明明经常和妈妈发生争吵,经常是妈妈说一句,明明说十句。周末不再安静地坐在家中看书,而是胡乱应付一下作业就骑着车子去找朋友了。
明明的成绩下降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着急了,可无论怎样做工作都无济于事。忍无可忍,父亲打了他,母亲骂了他,本来是想唤醒他,结果更加糟糕——明明不想和父母交流了,书也懒得看,放学后就把自己关在屋里打游戏。最后勉强考上了高中,成绩离着实验班十万八千里。
相信这样的“明明”会很多,他们可能厌学,成绩差;可能早恋,不听话;可能爱发脾气,可能撒谎,还可能沉迷游戏……家长们无奈叹息:青春期就是这样,叛逆,不好管理。《青春期的挑战:写给家长与老师的青少年教育指南》这本书则这样说:“很多家长和老师认为青春期就是叛逆期,这是因为大家并不了解孩子叛逆背后的本质。”
《青春期的挑战:写给家长与老师的青少年的教育指南》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解读了青少年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为学校和教育提供了有效参考。在帮助家长与老师科学而有效地引导青少年规划前程的同时,接纳并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壹心理是专业的心理服务平台,自2011年7月成立以来,已经有3000万用户,覆盖了125个国家和地区。本书五位作者杨咏梅、刘颖、刘学兰、傲德、安洁是建树颇丰的心理、教育专业工作者。
那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对策一:了解青少年的情绪表现特点,帮助他们应对消极情绪。
生活中很多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要吃什么有什么,要喝什么有什么,玩具不计其数,大人呵护备至,真幸福啊!
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就幸福吗?
我们来看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蛤蟆先生吧,他的祖父创立了家族酿酒企业,他的父亲继承了产业,蛤蟆先生顺理成章住进漂亮的庄园并且生活费绰绰有余。按理说蛤蟆先生应该过得幸福才对,可他偏偏觉得不幸福。父母的严厉让他的主要情绪是悲伤和难过。长大后没有子承父业,反而做了一系列的荒唐事,最后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蛤蟆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幸福与物质无关,青少年因为情绪体验的时间延长和体验丰富的特点,从而导致“整个青春期都会缺乏幸福感”。注意:“青少年的幸福感低并不是指现实层面不幸福,而是指他们的体验不幸福。”
体验不幸福遇到外界阻力的话,很有可能产生不良情绪。一旦青少年不能控制自己,产生不良的情绪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小A是一名高二的学生,一天不知什么刺激了他,心情非常烦躁,趁着教室无人,小A把所有的书都推到地上,并踹翻了桌子,老师听到了动静跑过来制止他。小A跑出去给母亲打了电话。
如果你是小A的母亲,你打算怎么做?批评?指责?教育?我认为最好是先听他说,“允许他有情绪,接纳他有情绪,再帮助他转化情绪”。当然你也可以让他用运动,唱歌,绘画等形式转换情绪。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抱怨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而是多去了解他们的情绪特点并帮助他们面对不良情绪。
对策二:帮助孩子建立和完成青春期的核心任务——确定自我的同一性。
青少年的发展任务之一是自我觉醒:需要探索我是谁,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
新精英生涯总裁古典大学就读土木工程,因为痛恨自己的专业,跑去玩乐队,以为会是一个音乐乐手,有自己的录音工作室。大学毕业后在一个英国的建筑师事务所做了半年,不能忍受画图之苦,辞职。后来被建筑学吸引,打算出国攻读。出国前被新东方的老师和同学打动,成为一个老师,再后来开始职业规划咨询。
虽然古典老师终于找到了自己,确立了自己热爱的职业,然而探索过程却是曲折的。所以说青少年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很多时候会叛逆。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大女儿,从小被父亲当做一个运动员来塑造,上体育学院后开始叛逆,烫头发、化妆、留指甲,实现那些未完成的心理欲望和心理追求。
当孩子出现叛逆的现象时,家长要很高兴地说他在成长、在长大,他是一个正常的孩子。因为我们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帮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让孩子很清晰地通过探索“我是谁”(I am)“我的情感支持系统有哪些”(I have,即“我有什么”,亲情,友情,爱情)“我的价值系统有哪些”(I can,即“我会什么”)达成自我同一性。
青春是孩子的精神学步期,心理和精神要独立,要摆脱我们以前的关照、关注、帮助等,与这个时期的孩子相处,不仅要帮孩子找——达成自我的同一性,还要约——建立契约意识和自控感,放——尊重、认可孩子。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做一个智慧家长,放手让孩子探索自我吧。
对策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
从前,有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他的爸爸跟他说,如果发了脾气说了难听的话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如果控制住自己的脾气就从篱笆上拔一根钉子。有一天一根钉子都没有了,小男孩非常高兴,爸爸却说,篱笆上的钉孔永远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和别人吵架,说难听的话就等于在别人心上留下伤口,就像钉子洞一样,无论怎么补救都无济于事。
这个熟悉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用很多的语言暴力和孩子说话,就会像伤疤一样刻在孩子心里,并且越小的孩子越相信大人的话,就像网络上的一句话,你打骂孩子,孩子不会停止爱你,却会停止爱自己!
当你呼吸加快,声调提高,心跳加速的时候,先按下暂停键,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想想自己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去交流。
交流的时候既不要使用浮于表面的夸赞语言,例如“你真好”“你真棒”,也不要抱怨连天,秉着“好好说话”“话好好说”“说说好话”的原则真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本能的希望,那就是被尊重、被认可”。
《青春期的挑战:写给家长与老师的青少年教育指南》告诉我们:青少年的“问题”是他们身心高速发展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的。他们想自己解决问题,可又无法独立完成。这意味着我们的家长应该从管教者变成他们可以信赖、征询意见、倾诉感受、探讨困惑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我们应应静静地守护在孩子身边,慢慢地等待他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