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干货:【如何打破知识诅咒?】
前段时间,在和朋友聊天时,发现一个问题:
你很认真地和对方解释一个他不懂的问题,自认为已经讲解得非常清楚,但是对方听得却一头雾水。
你们有过这种“无力感”吗?
又或者
你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吗?
“那个客户资料准备好了吗?咱们赶紧对一下。”
“下班前记得把那份报告发我邮箱!”
你脑子一阵发蒙:哪个报告?哪个客户的资料?
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识诅咒」。
先来简单解释一下:
通俗地说,就是当你学会了一样东西或者熟知了一个信息,你就很难再站在没掌握这个知识或信息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人。
在你的概念中,「王经理」=「那个客户」。
所以,你下意识地会认为,别人也是这样想。你希望别人也会同步地把「那个客户」转化为「王经理」。
这就类似于沟通上的信息不对等,最后导致做事的结果出现了偏差。
当你在沟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能知道自己在讲什么,但是这并不代表对方能够接受你目前的表达方式。
其实,沟通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把信息高效并正确地传达给对方,并确保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对这个信息的理解是一致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沟通能力呢?
先抛「核心」
「核心」是什么?
其实,这就是你在本次沟通中最关键的部分。它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一个实用的方法、一个辩题,诸如此类。
在和对方交流之前,自己一定先思考:
我这次主要解决什么问题?
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我第一时间想告诉对方?
然后,依据这个「核心」,再慢慢向外发散、延伸、填充……
举个例子:想和朋友合伙开一个服装店,你可以这样说:
我想和你聊聊合作的事情,我是这样想的……有什么样的规划……,我想听听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
接着,在沟通过程中你们的话题肯定会有延伸和改变,你要注意你的「核心」,思考你们现在说的内容和「核心」有什么关联?
如此,你就掌控了整个沟通流程。
先抛「核心」,也是为你以后的谈话定下了一颗“钉子”,你只需要围绕这“钉子”就有效避免沟通过程中的零碎和跑题。
这样,你才能做到有效地传递信息,而对方也能清楚地知道你要干什么。
使用「具体的语言」
表达过程中信息量过少,导致不确定性增加,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我们的大脑天生对具体的东西感兴趣,比如:装满冰块的池子和藏了刀片的书。
看到这里,你的脑中是不是已经在不自觉的脑补画面了?
那么,如何让语言的表达更具体呢?
这里我们要用到SBI表达模型。
S(situation):在一个怎样具体的场景下,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情况;
B(behavior):说了或做了具体怎么样的一件事;
I(impact):这件事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打个例子,当你认为下属工作进度太慢了的时候, 你可以这样表达:
(S) 昨天,我看了你们小组的日报
(B) 发现这个项目你负责的部分进度有些慢
(I) 让我很担心项目能否按时完成,是否会影响后续其他同事的进度。
这样,就非常清楚地和对方进行有效沟通了,并将你的感受明确的传递给对方。
这样的表达方式,能提高沟通效率。同时, 还能降低对方的心理防线, 让对方更易接受。
讲故事
故事可以教会我们解决的方法,让你进入「场景化」方案。
譬如,遇到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应该如何做呢?
如果只是告诉你:保持冷静,化解他们的愤怒,和他们谈话,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这些方法都太抽象了,你看了以后,还是不知如何下手。
但是,如果我讲一个我解决过的相似事件的故事呢?我是如何一步步化解孩子内心的愤怒、如何倾听和沟通、过程中孩子的反馈以及我的应对方法。
这样的沟通过程是不是更加的场景化,在对方的脑中也容易形成具体的印象。
及时反馈
这是实现高效沟通最直接的方法。
上面这张图,就清晰地展示了「反馈」的重要性。
从「我理解」到「对方理解」这是一个单项输出过程,而「反馈」恰恰让这个过程形成了闭环。
如果我们只是向对方陈述我们的观点,因为经验、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
「反馈」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用自己的话再复述一下信息的内容。
这个尤其适用职场,每传递完一个信息后,让对方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要做什么?
这样可以让我们迅速站在同频的轨道上。
今天,是一篇关于「高效沟通」的文章。
沟通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能力,必不可少;沟通也是一门技术活,需要不断地打磨。
希望,你觉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