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父母管儿子,结果儿子失踪了7年不见踪迹。
其实我身边也有这样的很多例子,孩子从小都很优秀并且懂得爱父母,自从青春期开始,就不听话,最后一步步丢失学业或跟父母对立走向歧途。
很多父母把这样的情况归咎于孩子叛逆期没有管教好。
对于这种情况,我其实已经思考很久了,今天忽然通透了很多,写下来以此记录,渡人渡己渡有缘人。
结合我自己的感受和成长经历,我想说,
请把“叛逆期”这种称呼废除掉,“叛逆期”应该改名为“独立意识塑造期”。
“叛逆期”是青春期的代名词。
青春期孩子典型的改变就是开始拥有自我意识、独立意识,作为个体的意识觉醒,希望跟父母划清边界等等潜意识行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不明白的人可以去查查资料。
也就是说,孩子从生理本能上进化为独立个体——为自己负责的个体,因此会有很多基于他个体意识的自我选择。
这里面有理智的和不理智的,有本能的也有跟风的。
然而很多家长并不先判断孩子选择理智与否,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塑造。
甚至很多家长本身认知就存在问题,
但却单方面认为自己是对的,把孩子所有跟自己不一致的想法和坚持视为叛逆并进行打压。
当下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孩子有个爱好而学习成绩一般,家长为了要求孩子的成绩而禁止或贬损孩子的爱好,孩子不听话就将其视为不听话、叛逆、不懂事等等。
这只是很基础的一个指控孩子“叛逆”的例子。
现实生活中,孩子跟父母观念不一致产生不同选择,而被指控为“叛逆”的行为数不胜数。
父母因为爱孩子或者自我满足的想法,企图将孩子引上他们认可的路径,并为了抹杀孩子的自我坚持,而对其行为指控“叛逆”,引发孩子的妥协和顺从,这其实是典型的精神PUA。
所谓“叛逆”本质不过是父母对两种观念冲突的单方面指责。
而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自我独立观念的出现,将孩子跟自己不一致的观念一味赋予负面的标签,转化成指责,就是在企图抹杀对方的自我。
而不是正确引导对方形成健全的自我。
所以父母应该做的,不是用“叛逆”指责孩子,而是用“独立意识塑造期”这种中性描述替换,更理智对待孩子的自我塑造过程,并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单纯成绩好换不来的精神财富宝藏,是孩子立足社会生存、茁壮成长的地基。
没有叛逆期的孩子很危险。
他是没有自我的产物,很容易被环境影响。
没有正确的是非观、道德观、善恶观、边界感、甚至没有自我追求,就容易被坏人吸引、被有心人控制、在未来迷失方向……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很乖、很懂事、很听话、很顺从,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他一个人扛起了父母的期待、老师的期待、所有“以爱为名”的期待。
但是他被压抑的自我,终有一天会彻底爆发。
再坚强的孩子,也会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
最后被不负责任的人评价成为“脆弱、没有责任感”等等。
谁也不曾想,他当初的“叛逆”是在挣扎形成“自我意识”,
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就是一个被操纵的工具人,
他的行为都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活,他没从中得到好处,没有感受到自我选择的幸福,
又凭什么要求他坚强,要有责任感,要珍惜自己,要付出爱?